第114章 郎舅 上官透擡袖一拱手,只道:“……(2/2)
华山派打着为老掌门报仇的幌子,暗中吞下了重火宫多少产业?甚至,还一直觊觎着莲翼秘籍,前几日还暗中策划掳人。
另外,峨眉派之前参与围攻重火宫,这其中主持正义占几分?觊觎莲翼秘籍又占的了几分?
这还是堂堂的名门正派,至于至帮派间意气之争,殃及的无辜百姓不得安生。
小透,你管这些人叫万物灵长?...他们配吗?”
上官透被问的哑然无语,想要张口辩解,却觉得思维混乱,亟待理顺。鲁王见他无言以对,不觉弯唇一笑,继续道:“这天下本无武林或江湖,不过是战乱之时,百姓们为求自保,而自发组成的。
如今天下太平,自是不需要武林了,留着这些无知莽夫们,反倒有损于这太平盛世。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也是时候该让这些莽夫们知道,他们头上顶的是什么天,脚下踏的是什么地,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才最凌然不可犯,-----那就是律法与秩序。”
上官透沉默良久,方道:“之前,曾闻得殿下一语,让在下咀嚼良久,不知此刻可能讨教否?”鲁王道:“小透且请说。”
上官透道:“之前殿下谈说烹饪之道,曾言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下曾读《毛诗故训传》,见其注解言: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不知殿下以为然否?”
鲁王闻言,不由垂目沉思。上官透继续道:“在下无可否认,江湖之中,确实多有弊病。然而,只因他有弊病,便直接将其完全否决,这岂是国之牧者所当为?
武林至此,风气日渐败坏,当教化感怀之,清肃整顿之,却不当直接取缔之。
殿下方才也说,天下本无武林,乃是战乱之时,百姓们为求自保,而自发组成。自古至今,王朝更叠变幻,何曾有过休止?
且不说,殿下的取缔之法能否施行下去,只说,若有那么一日,本朝有所倾颓,而天下修武之人皆为殿下所禁绝。到得那时,乱世将起,又有何人能站出来,庇佑这一方离散的百姓?...”
“放肆。”鲁王猛然站起,目光狠厉的看过来。上官透却并不如何惶恐,只起身揖一礼,低声道:“王朝兴衰变幻,自古至今皆然。殿下也是熟读经史之人,想来当比在下更为通透...”
鲁王目光沉沉,盯着他看了好半响,方才慢慢收敛起情绪,缓缓在位子上坐下,只道:“是本王失礼了。...小透所言,也不无道理。”
他擡擡手,示意上官透也坐下,然后垂目看向棋盘,信手又落下一子,缓缓道:“本王并无取缔武林之心。”
他顿了顿,语气更和缓了一些,“本王自幼多病,身子羸弱,上不能跨马定疆,下不能安民济世。然,即便是如此,本王的报国之志却依旧不能灭。
本王不是要取缔江湖,而是要重建一个秩序井然的江湖,让这武林各派经由本王之手,臣服于官家律法,也改一改这数百年来,乌烟瘴气、粗陋不堪的武人面貌。
这是本王的平生之志,也是本王对父皇多年优容的报答。小透,你能理解本王的,对吗?”
上官透道:“殿下之所思所想,确实有其道理。...只是,在下近来有一事甚是想不通,不知可否向殿下讨教一二?”鲁王颔首道:“自然可以。小透请讲。”
上官透道:“我身无要职,闲暇时最爱四处游荡。一日,我正在在集市游荡,却听到有小孩子呜呜在哭,便走过去问他,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伤心。”
听到这里,鲁王不觉来了兴致,微微含笑,只静静倾听。上官透继续道:“那孩子告诉我,说是因为说谎,被家中父母痛揍了一顿。
我当时便告诉他说,你父母做的没错,好孩子是不能说谎的。那小孩子听了,却一派愤愤然,只道邻家来借东西时,家中明明有,父母却骗人说没有,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小孩子说谎却要挨打呢?”
说到这里,上官透擡眼看向鲁王,问道:“不知殿下可知晓,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小孩子说谎却要挨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