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1/2)
谢愈的弱冠之日, 沈意大胆又热烈地表达的对他的爱意,这些日子里,谢愈真是走路带风, 春风得意的劲头远远便能看出来, 惹得翰林院的同僚们私下猜测不已,这状元郎又遇见了什么喜事, 甚至赵澈还私下里找谢愈直接询问过, 只得到意味深长的微笑。
都说喜事成双, 谢愈情路顺畅,仕途也迎来了大的机遇。
昌永帝笃信道教,三清节前,命翰林院的众翰林齐写青词献给真人, 谢愈所做青词夺得头筹,让昌永帝爱不释手, 从此之后, 凡昌永帝寻翰林,必点谢愈之名, 年轻的状元郎既文采斐然又长得赏心悦目, 深得圣心。
但谢愈依然勤恳地当差,丝毫没有为得到皇爷的青眼而志得意满, 这份心性, 属实让那些着朱服紫的大人们高看一眼。
就这样, 逝者如斯,谢愈这一年的进士们,终于到了出翰林院的日子。
都说非翰林不入内阁, 但翰林也不能一直在翰林院里待着, 在翰林院里学习几年后, 便也要外放做官,不过和那些直接去地方的同榜比起来,他们能去的地方更好,所能担任的职务更高一些。
能进翰林院的翰林们,都是同榜进士里的佼佼者,都有着一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既绝学的心,都想着为百姓做些实事,早就迫不及待地等着外放的日子。
谢愈也不例外。
关于外放的事情,谢愈早已和沈意交代过了,沈意也早就有意识的将家里东西收拾起来,原本想着好好研究的红薯土豆,便也先好好储存起来,待定下来后再行研究。
这一日,谢愈回来的很早,还是一如既往的斯文沉静,但沈意一看见他眼睛里那细碎地笑意,便知道是有什么喜事。
“愈哥儿,发生甚么好事哩?”沈意笑意盈盈。
进了家门,谢愈脸上的笑容再也收敛不住,三两步跑到沈意面前,抱起她便转了好几圈:“哈哈哈哈,意姐儿,外放的地方定了。”
“真的吗?是哪里?”沈意一叠声追问,眼中亮晶晶的。
“通县,去通县当县令。”谢愈笑了半天,将沈意的好奇掉至最高后,才笑着宣布了答案。
通县!
沈意不是那等无知的女子,谢愈有什么事情都会和她商量,因此对于朝堂格局很是了解,在这之前,她和谢愈私下里讨论过很多次,会外放去什么地方,出于避嫌的原因,谢愈不可能去金陵,但若是能去江浙或者湖广这等鱼米之乡,就是大造化了。
没想到居然是通县,更没想到居然是通县的县令。通县作为天子脚下,真真是个抢破头的好地方,在两人最好的猜想里,甚至去通县当个通判都没列入进来。
谁成想,谢愈实在足够讨喜,昌永帝心中记挂,在看到内阁呈上来的外放折子,正好通县的县令回家丁忧,便大手一挥便将谢愈放到了通县。
谢愈本人人才确实出众,履历也拿的出手,既然皇爷喜欢,内阁变也没在这事上和他顶着干,直接便同意了。
尽管有那等嫉妒的,背后嘀咕上几句这是以幸进,但谢愈全然当成耳旁风,没有为了这等讥讽而动摇心智。
离到任还有些时间,通县里京城又近,沈意和谢愈便有了充足的时间和亲朋好友们辞别。
谢愈这几天回来的时候都较寻常晚上一些,身上还沾着酒水的味道,在京城几年,也交下一二好友,更别说同榜的其他翰林,更是天各一方,虽说都是有着雄心壮志去发挥一番抱负,但离别的惆怅依然萦绕于心。
不仅谢愈,沈意也需要好好的告别,她在这将兵胡同里住着的这几年,和婶子嫂子们关系也处的不错,当然她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欣姐儿这些小姑娘。
特意挑了一个时间,找到欣姐儿,将自己即将离开的事情说与她听。
果不其然,欣姐儿一听到这件事,便眼泪巴巴地看着她,若没有沈意,她早不知道沦落到何处,更别说还教了份手艺,在她心中,沈意和她母亲也差不了多少。
“傻孩子,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这手艺你也学了七八成,日后这学堂,便交给你哩,给这胡同里的孩子们,再留一份希望,待你嫁人了,若能顾得上最好,若顾不上,便也挑上一个人管着这摊子,这学堂,能不散还是别散了。”沈意摸着手下的织机,留恋地说道。
欣姐儿手背使劲擦着眼泪,不断地点头,心里下定决心,一定不让夫子的这份苦心白费。
收拾好行李,又将院子钥匙归还给丁婶子,到了离开当日,沈意掀起帘子便要走上马车。
“沈夫子。”哽咽的声音传来。
回头看去,却是欣姐儿带着学堂里的姐儿们前来送行。
沈意扬起笑脸,柔声说道:“都莫哭哩,日后我还会回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