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薪火相传(1/2)
聚会过后,陈小满再次进入了忙碌状态。
弘济集团这艘大船正开足马力在新航道上行驶,方方面面都需要他这个掌舵人盯着,实在有太多事儿等着他处理了。
办公室里文件堆得像小山,会议一个接一个,从新产品的研发进度到市场推广的细枝末节,再到与各地经销商的沟通协调,千头万绪。
好在,大儿子陈中华从国外学成归来,主动提出回来帮忙,确实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陈中华这孩子,像他母亲安雨琪多一些,性子沉稳,心思缜密,在国外学的又是企业管理,上手很快。
陈小满观察了一段日子,心里有了底,便开始有意无意地把手里一些不那么核心却又繁琐费神的事儿,慢慢往陈中华身上放。
这天,陈小满把陈中华叫到办公室,将一叠关于下半年OTC渠道促销方案的文件推到他面前。
“中华,这个方案我看过大纲了,方向没问题。
具体每个渠道的让利幅度、促销品的选择,还有和广告投放的配合细节,你牵头去跟市场部、销售部碰一下,拿出个最终执行版给我过目就行。”陈小满语气平稳,带着信任。
陈中华拿起文件,迅速翻看了一下,点点头:“好的,爸,我下午就召集他们开会。
另外,华东区张经理那边关于药店陈列的新想法,我也一并纳入讨论?”
“可以,你看着处理。”陈小满赞许地点点头,“以后这类渠道优化的事情,你先拿主意,形成方案再报给我,遇到把握不准的,随时来问。”
“明白了,爸。”陈中华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和培养之意,心里也憋着一股劲要把事情做好。
看着儿子离开的背影,陈小满轻轻舒了口气。
小儿子还在清北读研究生,心思都在他的学术上,暂时指望不上。
如今大儿子能分担不少,他才感觉自己紧绷的弦稍微松了那么一点。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偶尔抽出点空闲,像上次那样,去找傻柱喝顿酒,聊聊天。
那种脱离办公桌、浸泡在烟火气里的交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比看十份市场报告都管用。
陈小满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心里盘算着:等中华再把生产那边的事儿熟悉起来,自己或许就能有更多时间去一线走走,去市场上看看,甚至……
能多约傻柱喝几回。
那家伙虽然满嘴糙话,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民间智库”。
想到这里,陈小满嘴角不由露出一丝笑意。
这企业传承和人才培养,跟熬药一样,火候到了,自然就成了。
而他,现在总算能稍微腾出点手,看看火,添添柴了。
陈中华接过父亲递来的文件,只觉得手中沉甸甸的。
这不仅仅是一叠纸,更是父亲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
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一间紧挨着陈小满、稍小但同样明亮的房间,深吸一口气,翻开了文件。
最初的几天并不轻松。
市场部和销售部的经理们都是跟着陈小满打拼多年的老人,面对这个突然空降的“少东家”,表面客气,眼底却藏着审视和几分不易察觉的轻慢。
一次讨论会上,当陈中华对一份传统的渠道补贴方案提出质疑,认为效率太低且容易滋生腐败,建议采用更透明的数字化返利系统时,一位资深的市场部副总监呵呵一笑:
“中华啊,你在国外学的那套理论是好的,但咱国内情况复杂,尤其是
你搞那套电脑系统,很多老掌柜的连字都认不全,咋弄?还得是人情往来,面对面谈。”
陈中华没有硬碰硬,他记起父亲说过,做事要“润物细无声”。
他点点头,表示会考虑实际情况,会后再找那位副总监细聊。
会后,他真的泡了两杯茶,请那位副总监到办公室,不是以命令的口吻,而是以请教的态度:“王叔,您经验丰富,您看,咱们能不能找个折中的办法,既保留您说的人情实惠,又能让总部的管控更清晰一些?
比如,我们把部分补贴换成紧俏的赠品,或者设计更简单的阶梯奖励……”
一来二去,那位王副总监感觉受到了尊重,态度软化不少,还真提出了几个可行的本地化改良建议。
陈中华顺势将数字化系统的试点范围缩小,先选了几个管理规范的大连锁药房推行,积累经验。
陈小满在背后默默关注着这一切,偶尔在家庭餐桌上,会不经意地提点一两句:“做管理,不是非此即彼,有时候要懂得迂回。
水至清则无鱼,但水太浑了,鱼也要死。
这个度,你得自己把握。”
安雨琪则温柔地给儿子夹菜,说着鼓励的话:“慢慢来,别急,你爸也是这么摔打过来的。”
另一边,陈小满腾出些精力,开始更深入地践行他从傻柱那里悟来的“接地气”理念。
他不再满足于听报告,而是让司机开着那辆普通的桑塔纳,带着他随机走访四九城大大小小的药店。
在一家位于胡同深处的老药房里,他穿着普通的夹克衫,像个闲逛的老人,听着一位老大爷跟药剂师抱怨:“闺女给买的那进口维生素,死贵,吃了一个月也没觉出啥好来,还是咱这老牌子的鱼肝油实在,吃了眼睛就是润乎。”
在另一家社区药店,他看到一个妈妈拿着弘济新推出的儿童感冒冲剂犹豫,旁边的店员熟练地介绍:“这药里头加了点蜂蜜,孩子爱喝,效果跟我们那成人版的一样好,还不嗜睡。
隔壁楼张姐家孩子上次发烧就吃的这个,好的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