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周文渊(2/2)
她给萌萌用的东西,很多都是院里人没见过的:一次性纸尿布、软管包装的进口婴儿润肤霜、甚至还有一个据说能自动播放催眠曲的电动摇床。
这些“稀罕物”成了大妈大婶们私下里议论的焦点。
“哎哟喂,那尿布,用一次就扔?得多费钱啊!”阎解成的媳妇于莉咂着嘴,既羡慕又觉得肉疼。
“谁说不是呢,”张婶附和道,“不过人家小周是部里研究所的工程师,听说工资高着呢,还有外汇券,能买侨汇商店的东西!”
“啧啧,还是生闺女好,嫁得好比啥都强。”有人半开玩笑地感慨,引得一阵哄笑,也让一旁抱着孙子的秦淮茹脸上更有光了。
但也有看不惯的。
许大茂就背地里撇撇嘴:“嘚瑟什么呀?从上海回来就了不起了?用的穿的洋气,那孩子就能比别人家孩子金贵?我看那周文渊,整天端着个知识分子架子,跟咱劳动人民不是一路人!”
三大爷倒是看得开,摇着蒲扇点评:“时代不一样喽。
现在讲究科技,讲究人才。
周工这样的是香饽饽。
咱们院儿能来个这样的能人,也是好事。”
他还特意找周文渊聊过一次,打听上海现在的发展,听得啧啧称奇。
周文渊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微妙的隔阂。
他尝试过融入,比如下班回来,看到几位大爷在门口下棋,会驻足看一会儿,但他对象棋一窍不通,只能干站着。
大爷们客气地让他“来一盘”,他连忙摆手,尴尬地笑笑:“不会,不会,你们玩。”然后讪讪地回家去了。
他也试过给围观的邻居发上海带回来的高级香烟,但那种带过滤嘴的烟,老烟枪们抽不惯,觉得没劲,客气地接过来别在耳朵上,转头还是抽自己的旱烟袋。
一种无形的壁垒,存在于这位新邻居与95号院的老居民之间。
这壁垒,源于生活方式、知识背景、乃至价值观念的差异。
这天下午,小当抱着萌萌在院里晒太阳,几个老婶子围着她逗孩子。
“小当啊,这孩子夜里闹不闹?要是闹,我有个偏方,用朱砂点眉心……”一个老婶子热心地传授经验。
小当礼貌地笑笑:“谢谢婶子,不用了。
我们萌萌吃了医生开的鱼肝油,睡眠还行。”
她说的轻描淡写,却让老婶子的话噎在了半空。
“鱼肝油?那玩意儿挺贵的吧?其实啊,孩子糙着点养更皮实……”
“文渊说科学喂养更好。”小当的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持。
这时,安雨琪也抱着几件刚洗好的小孩衣服出来晾晒。
她看到小当,笑着走过来:“晒太阳呢?这孩子真乖。”
“安嫂子。”小当对安雨琪态度明显更亲近些,或许因为安雨琪的气质更沉静,也或许因为陈小满的身份地位在院里不同一般。
安雨琪看了看萌萌,温和地说:“脸色真好,你们带得精心。”
她没提什么偏方,也没质疑鱼肝油,只是自然地夸赞。
小当松了口气,话也多了起来:“就是有点担心四九城春天风大干燥,怕她皮肤不适应。
上海这时候都快穿单衣了。”
“是,北方气候是不一样,给孩子保暖保湿最重要。”安雨琪说着,很自然地从晾衣绳上取下一条柔软的棉质口水巾递给小当,“用这个,纯棉的,吸水性好,孩子戴着舒服。
我们小时候都用这个,比那些化纤的软和。”
安雨琪没有否定小当从上海带来的新事物,只是提供了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更质朴的选择。
小当接过口水巾,摸了摸材质,确实柔软,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谢谢嫂子。”
这一幕,被旁边的几个老婶子看在眼里。
她们忽然觉得,安雨琪这种不卑不亢、既接纳又包容的态度,似乎比她们一味的好奇追捧或者暗地里的酸涩议论,更显得高明,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傍晚,陈小满下班回来,在门口遇到刚下班周文渊。
两人打了个照面。
“陈总。”周文渊显然知道陈小满,客气地点头打招呼。
“周工,刚下班?研究所工作忙吧?”陈小满停下脚步,随口寒暄。
“还好,刚接手一些项目,还在熟悉。”周文渊推了推眼镜。
“机械研究所是咱们国家工业的基石,很重要。
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陈小满语气平和,没有刻意亲近,也没有疏远,是一种基于对技术人员尊重的态度。
“谢谢陈总。”周文渊感受到这份尊重,神情放松了些。
简单的几句对话,被院里的许大茂看在眼里。
他原本觉得周文渊清高,陈小满更是地位不同,两人肯定说不到一块去,没想到居然能心平气和地聊上两句。
他心里那点挑拨看热闹的小心思,只好又按了下去。
小当一家的融入,看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95号院就像一个小小的生态池,新鱼的加入,总会引起一番波动,需要时间慢慢平衡。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股来自南方的新风,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影响这个传统院落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了。
接下来的日子,或许会有摩擦,但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交集与火花。
而周文渊那份研究所的工作,又会给这个院子带来怎样的故事呢?时间会慢慢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