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291章 在危机中创造机遇

第291章 在危机中创造机遇(2/2)

目录

“怎么?二位同僚有压力?”

“回禀大人,卑职不敢言虚,我北方商户长期遭受天灾,而我二人又无在北方供职,这如何能安然征收?这倘若是闹出了乱子,那岂不是致我朝于险境?”

这很显然,郭允厚与解学龙是不想离开那无事且悠闲的海关窝子。

“诶,二位大人,这此话怎讲?部堂方才言明要为二位请功,而如此之际,二位不应是多多展现能力,好让部堂见圣臣奏?若是事成,或可他日,周某就要称您二位一声上官了。”

周道登的话是颇有些阴阳,但他说的话也是实情,若是他二人真能办成此事,那或许可在未来的两年内出任到地方,担任布政使一职,官位直接从正三品,跃升到了从二品!

别看这只是一级之差,而这一级可是有天差地别的表现,手中的权利更是会随着晋升而扩大。

正当他二人纠结的时候,就听到门外就有人来通禀,说是礼部尚书到访了。

听到是周士朴带人来之后,张书缘就只得是暂停了会议,静等最重要的数据出现了。而至于郭允厚二人的抉择那则是无关痛痒之事,大不了自己就以商司之首的身份下令让他们去北方就是了。

……

跟着属下,很快张书缘就在待客厅内见到了周士朴。

而此刻的周士朴是脸色郁结,很明显是在为辽东的事情而上火。

“周大人。”

“拜见阁部。”

“周大人快请上座。”

见面之后,他二人先是寒暄了一声,然后就有属官递上了茶水。

“哦,客气了。阁部,周某此来不是来喝茶的,是来前听命的,您啊就直说要我礼部如何配合便是。”

作为老古董一员的周士朴,虽然是心向朝国,也知道些舆论的作用,可知道归知道,但他却不知该如何用使用这股力量。

“呵呵,周大人言过了,抛开这郡王身份不谈,你我二人相距不远,这何至于言说听命二字?”

“不过,既然周大人亲自前来过问,那张某也不藏拙。这实话讲,依我看来,我朝想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军需征收,是很需要你礼部的帮忙啊。”

看着面前那四旬左右的周士朴,张书缘也没充大个,在客套了两句后就直接摊开了心中的言语。

“哦?此话怎讲?”

听到这话,周士朴脸上就是一阵的好奇,他想不明白这征税还怎能和他礼部挂上钩的。

“呵呵,周大人,您饱读诗书,学识丰厚。在您看来,那前朝过往是如何崩塌的啊?”

“呵呵呵,阁部这说笑了不是?前朝崩塌,世人皆知,其原因无非是天灾肆虐或土地兼并,当然亦还有其不作人子之恶。”

“周大人所言不错。所以我今日当庭要你礼部配合,为的就在此处。”

见他说起了关门的直白话,张书缘就微微一笑。

“就在此处?”

“正是!自我华夏有史以来,历朝历代之舆论,不是掌握在门阀世家,就是掌握在叛军乱民之手。而每到王朝末期之时,都是这两拨人在挑拨舆论。所以每当朝廷想要做些举动来救世时,只要是触及了这些人的利益时,都会被起给冠上个鱼肉百姓之名!”

“当然了,这有些朝代亡国,也不是尽归此因,而是他们真的如史记中的那般可恶!”

张书缘说的很直白,听在周士朴的耳中,直觉此论很是新奇。

“嗯…,是这个理。”

想了一息,周士朴很快就明白了其间的逻辑。

“对啊,是这个道理。这既然明白此理,那我朝还能重蹈覆辙吗?”

“阁部所言不错,可…可这如何避免?难道要让我朝舍弃八股规制,从而直达民间?”(八股文是写作格式,不是写作内容)

“周大人还是将事情给想简单了。在我看来,历朝历代之所以无法掌控舆论,主要还是其传达对象的问题。这就好比,我是一个你熟悉的读书人,在看到朝廷的布告后,再行断章取义之举,然后再讲给你这个农夫听,你说届时,你这个农夫是信我,还是信朝廷?”

轰的一下,周士朴瞬间就被这番话给惊出了冷汗。

是啊,历朝历代的布告都是有书写规制的,而这种规制,普通老百姓是看不明白的,只能是交给乡里的那些读书人来解释传播。

“嗯,阁部所言甚是,可想要除此弊政,那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啊。”

“是啊,所以,本阁找你协助,是想让你礼部推陈革新一下。就比如在我朝的书写规制中增添一些符号,以此来表示那句话跟那句话有关联,那句话和那句话又没关联。”

“当然,光是如此还是不够的,若是贵部人手充足,可派遣大量学子携带布告与征收车队而行,宣扬我朝为何要行此举动。”

事情聊到这,张书缘就差直接告诉他,那标点符号之事了。

“阁部此言精妙,倘若如此,那我朝民情便可有了管控。”

“是啊。”

“既然如此,那下官知道该如何做了。请阁部放心,我礼部定好生配合此次征粮。”

“好,既然如此,那张某就拜托周大人了。”

“阁部客气了,事已至此,那周某这就去办。”

“好,请。”

恭敬的向周士朴拱了拱手后,张书缘就将他送出了商业司衙门。

而这周士朴也不愧是知识分子,在想明白了因果之后,连夜就召集起了高层去研究符号之事,但同时他又责令钱谦益组织国子监贡生,连夜出京去宣传救国之言了。

……

自周士朴离开后的一个时辰内,毕际壮便带人验算好了新的数据。

商籍职业所得方面,无产者每人交十文,小产者每人交一百文,中产者每人交五百文,大产者则每人交十七两白银。

至于产业商铺所得方面,则是小商铺交四两,中型商铺交十三两、大商铺则交二十两。

在拿到这数据之后,张书缘就独自关起门验算了一遍,而他发现,这结构就很是奇特,明明那些大豪绅上交的税额是最高的,但到了总结时,其却是要比那些从事在中型产业规模里的人还要少,而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足足有二十多万两的差额。

在看到这一情况后,张书缘也顾不得疲惫,旋即就去翻阅资料了。

经过一夜的翻看,他这才发现,这大明不知不觉间也有了一百三十万人的中产规模!

“看来还是棋差一手啊。这谁能想到大明会有这么多中产……”

看着面前的诸多账册,张书缘就不由得吐槽了一声。

的确,一百三十万人看似很多,但要是将这数字个放在有一个多亿的人口国家之中,那就显的没多少了,而且,这一百三十万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旱涝保收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