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3章 王充

第13章 王充(2/2)

目录

中国的读书人,大多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王充也不例外。离开太学后,他回到家乡,先后做了会稽郡功曹、扬州从事这些地方小官。因为不能逢迎上司,最后只能“数谏争不合”,被迫辞官。

仕途的不顺,让王充看透了东汉官场的黑暗,也明白了门阀制度的腐朽。他曾在《论衡》里感叹:“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意思是,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是固定的,但能不能在官场上得志,全看时运。这是他对现实的吐槽,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这个时代不给寒门子弟机会。

中年罢官后,王充把全部精力用在着书立说上。他先后写了《讥俗节义》,专门批判当时社会上的陋习;写了《政务》,探讨治国理政的道理;还写了《养性》,讲养生保命的方法。可惜的是,这些书大多没能保留下来,只有《论衡》这一部,完整地流传到了今天,成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

《论衡》全书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字字都是王充的心血。在当时,谶纬神学特别盛行,统治阶级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套东西愚弄百姓,说帝王是上天派来的,自然灾害是上天的惩罚。王充反驳了这些说法,他在《论衡》里提出“元气自然论”,说世界的本源是“元气”,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生成的,根本没有什么“造物主”。他还直截了当地说:“人死血脉竭,何用为鬼?”否定了鬼神的存在,打破了“灵魂不灭”的迷信。这些话在当时,简直就是石破天惊,像一阵清风,吹散了神学的迷雾。

更难得的是,他连儒家的权威也敢挑战。在《问孔》《刺孟》这些篇章里,他拿着孔子、孟子的言论,一一推敲,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他不是要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反对把儒家经典神化,主张“学贵不泥古”,读书不能盲从,要用心去思考。这种“非圣无法”的勇气,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简直是凤毛麟角。

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分化。南朝的范晔特别推崇他,说“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不能过也”;可清代有些学者,却因为他敢质疑孔孟,骂他“离经叛道”。其实,这种争议恰恰说明《论衡》的价值——它没有被时代的偏见裹挟,始终坚守着理性的立场。到了近现代,胡适、冯友兰这些大家,都把他当成“汉代科学精神的代表”。

大约在公元97年,王充在故乡上虞病逝,被葬在了如今绍兴章镇的乌石山上。现在,这座古墓已经是浙江省的文物保护单位,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中,看着岁月流转,也守护着这位思想家的灵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