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章 墨子

第5章 墨子(2/2)

目录

墨子在光学领域的成就最大,他在《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实验,系统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光学原理。

其中,“小孔成像”实验是墨子最着名的科学贡献之一。《墨子·经下》记载:“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意思是,当光线通过小孔时,会在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小孔到物体、小孔到屏幕的距离有关。墨子通过这一实验,首次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比西方类似的实验早了一千多年。

此外,墨子还研究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规律。他在《墨子·经说下》中详细描述了凹面镜的成像特点:“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意思是,凹面镜成像有两种情况:当物体在焦点之外时,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焦点之内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展现了墨子高超的实验技巧与分析能力。

墨子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几何概念的定义与阐述上。他在《墨经》中对“点、线、面、体”等基本几何概念进行了严格定义:

“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点是物体中没有次序、最靠前的部分)

“直,参也。”(直线是通过三点的连线)

“平,同高也。”(平面是高度相同的点组成的)

“厚,有所大也。”(体积是有厚度的)

这些定义与现代几何学的概念高度一致,构建了中国早期的几何体系。此外,墨子还对圆、方等图形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圆,一中同长也”“方,柱隅四讙也”的定义,准确揭示了圆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

作为技艺精湛的工匠,墨子将自己的科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明了一系列先进的防御器械,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工程学的伟大先驱。

“连弩车”是墨子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之一。这种器械可以同时发射多支箭矢,射程远,杀伤力大,是当时最先进的远程防御武器。《墨子·备高临》记载,连弩车“机郭用铜,重一石三十钧,引弦鹿长奴,筐大三围半,矢长十尺,以绳系矢端,如弋射,以磨鹿卷收”,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

墨子的科学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证明了中国古代科学曾达到过世界顶峰,他被后世尊为“科圣”,实至名归。

墨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更在于他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他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故事。

《墨子·所染》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墨子看到有人在染丝,白色的丝放进青色的染缸就变成青色,放进黄色的染缸就变成黄色。他感慨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耕柱》记载,故事记载,墨子有一次对自己的弟子耕柱子的行为感到生气。耕柱子有些委屈地问道:“我难道没有胜过别人的地方吗?”墨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一个比喻来引导耕柱子思考。他说:“我准备上太行山,可以用良马来驾车,也可以用牛来驾车。你会鞭策哪一个呢?” 耕柱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会鞭策良马。”墨子追问原因,耕柱子解释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啊!”他认为良马有能力跑得更快,对其施加鞭策能更有效地到达目的地,听到耕柱子的回答,墨子顺势点明了之前对他生气的原因:“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所以才对你严格要求。” 耕柱子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墨子一生生活俭朴,始终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他拒绝了各国君主的高官厚禄,始终坚守着“不做官、不谋私”的原则。据《庄子·天下》记载,墨子“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的弟子们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为了践行墨家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影响力极为巨大,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当时,天下学子“非儒即墨”,墨家思想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得到了一些诸侯国君主的认可。

尽管后来墨家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衰落,但墨子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