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老子(2/2)
临别之际,老子送孔子至门外,又赠言曰:“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回到鲁国后,对弟子感叹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番评价,足见老子思想对孔子的震撼,也印证了此次问礼的真实性与深刻影响——它不仅是两位思想家的个人交流,更是儒道两家“入世”与“出世”、“重礼”与“贵道”思想的首次碰撞。
老子在周室任职三十余年,亲历了周景王死后的“王子朝之乱”。周景王欲立庶子王子朝为储,未及实施便去世,王子朝与嫡子王子猛(后为周悼王)、王子匄(后为周敬王)争夺王位,引发内乱,王子朝兵败后,携周室大量典籍逃往楚国,史称“王子朝奔楚”。此事对老子打击极大,他毕生守护的典籍散失,而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让他彻底看清“礼崩乐坏”已不可逆转。
《史记》载“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并未明言具体时间,结合王子朝奔楚(公元前516年)与孔子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84年)的时间线推测,老子辞官当在公元前485年左右,此时他已年近八十,历经数代周天子的更迭,目睹周室从勉强维持到分崩离析的全过程。相传他辞官时,周敬王曾挽留,许以高位厚禄,老子却答道:“昔者尧治天下,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饮甘食淡,而天下太平;今之王室,宫室华美,百姓疾苦,吾居其位,不能救民,何忍再享其禄?”遂决然离去,踏上归隐之路。
离周时,老子出洛邑南门,一路向西,途中,他见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更坚定了“反战”“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德经》中“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论述,正是他对乱世景象的沉痛反思。
老子西行途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事件,便是“西出函谷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市,是当时秦、晋、豫三地的交通要冲,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时任函谷关关令的尹喜,是一位精通天文历法、崇尚道家思想的学者。
尹喜平日喜好观察天象,某日清晨,他登关楼眺望,见东方有紫气横贯天际,绵延数千里,直达函谷关,不禁惊叹:“紫气东来,必有圣人过关!”遂下令关吏:“今日若有老者西出,勿放行,速报于我。”当日午后,老子拄杖而来,仙风道骨,鹤发童颜,关吏见状,急忙通报尹喜。
尹喜见老子气质非凡,便上前躬身行礼:“先生非寻常之人,东方紫气随先生而来,想必是有道之士。愿先生着书,以启后人。”老子起初推辞:“吾一生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万物自有其理,着书立说,反而局限大道。”尹喜坚持道:“先生若不着书,我便不敢放行,非为阻拦,实为天下求道。先生之学,若能传于后世,可使君王少施苛政,百姓少受疾苦,此乃功德无量之事。”
老子见尹喜诚恳,便应允了他。老子在函谷关停留三月,写下两篇着作:上篇言“道”,论述宇宙本源、自然规律,即后世所称《道经》;下篇言“德”,论述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原则,即《德经》,合称《道德经》。
着书完成后,老子将书稿交予尹喜,便拄杖西行,出关而去。尹喜得书后,如获至宝,不仅自己潜心研读,还将书稿抄录多份,传于弟子,使《道德经》得以流传后世。
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史书对他的事迹就没有了确切记载,这一点我已经在前文说过,就不再重复了。
无论老子的最终结局如何,他留下的《道德经》,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瑰宝。这部着作虽篇幅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宇宙生成规律;“无为而无不为”阐述治国与处世的辩证法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矛盾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庄子、列子等道家后学,更渗透到儒家、法家等学派的理论体系中,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