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7章 赵飞燕姐妹死亡之谜

第7章 赵飞燕姐妹死亡之谜(2/2)

目录

成帝驾崩后,太后王政君立即命时任大司马的王莽彻查死因。《汉书》记载合德在审讯开始前“自杀身亡,看似是“畏罪自尽”,但《资治通鉴》却强调王莽“以民间讙哗归罪昭仪”(借民间百姓的议论将罪责全推给赵合德),暗示赵合德之死实为一场有预谋的政治清除。

赵合德死后,赵飞燕不仅未被牵连,反而因在皇位继承中支持定陶王刘欣(即汉哀帝),被哀帝尊为皇太后,权位更胜往昔。

哀帝即位后,赵飞燕凭借“定策之功”(拥立哀帝继位的功劳),与哀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姬形成政治同盟,一度权倾朝野。然而好景不长,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驾崩,年仅25岁,且无子嗣,王莽迅速联合太皇太后王政君,掌控朝政。

王莽掌权后,立即展开对前朝势力的清算。他以“前皇太后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前皇太后赵飞燕与昭仪赵合德一同侍奉先帝,姐妹二人独占宠爱,禁止其他妃嫔近身,心怀奸邪作乱的阴谋,残害先帝子嗣,危害皇家宗庙安全)为由,率先下诏将赵飞燕贬为孝成皇后,迁居北宫;一个月后,又进一步追罪,下诏斥责其“自知罪恶深大,失妇道,无共养之礼,而有狼虎之毒”(自己知道罪恶深重,违背妇道,没有侍奉尊长的礼节,反而有着豺狼虎豹般的狠毒心肠),将其废为庶人,命其前往延陵为成帝守陵。据《汉书》记载,飞燕在接到废黜诏书当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至于史书对于赵飞燕姐妹二人死亡真实原因的争议,我们或许可以从着作者的身份和立场上得到端倪。

《汉书》作者班固生活于东汉初期,其家族与西汉皇室渊源深厚——祖父班稚曾为哀帝时期官员,姑母班婕妤曾受赵氏姐妹排挤。这种家族立场使得《汉书》在记载赵氏事迹时,难免带有情感倾向。班固将姐妹之死定性为“自杀”,一方面迎合了官方档案的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强调她们“残灭继嗣”的罪行,将其死亡塑造为“罪有应得”,既维护了汉室正统的尊严,也宣泄了家族积怨。

而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借鉴前代的兴盛与衰落,考察当下的得失对错),为北宋帝王提供治国借鉴。西汉外戚专权最终导致王莽篡汉,是司马光重点警示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在记载赵氏之死时,刻意强化王莽的主导作用,将“自杀”解读为“被逼自杀”,甚至通过注文明确“莽逼令自杀”,实则是为了凸显外戚干政的残酷性,以史为鉴警示北宋统治者防范外戚专权。

赵飞燕与赵合德凭借绝美的容貌和动人的舞姿,从微贱歌女登顶后宫权力巅峰,又因帝王的荒淫、政治的阴谋,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祭品。

当我们抛开“红颜祸水”的偏见,会发现这对姐妹不过是封建皇权机器下的可怜人:她们因帝王宠爱而得势,又因帝王的死亡与权臣的野心而覆亡。她们的死亡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还原,但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无比清晰,将王朝兴衰归咎于女性的“女祸论”,从来都是男性统治者逃避责任的借口;而赵氏姐妹的悲剧,不过是西汉帝国走向灭亡过程中,无数政治牺牲品的缩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