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2/2)
其实吴泓面对这一切也是有些茫然的,他才来得及和师爷、陈荣才说了个大概事情的轻重缓急处置,张县丞和周县尉便冲了进来。几人见面自然免不了又是一番感叹,感叹过后张县丞和周县尉忙将外面的情形和吴泓说了一遍。
大水退出淮扬已经两天多了,部分有壮劳力幸存的人家,有人已经回去收拾家园准备重新开始生活,而还有一部分失去了房屋的无田无土的壮劳力,此刻便成了社会上最不安定的因素。鉴于这种情况,师爷便建议让周县尉把这等人召集起来给张县丞,给这类人管饭管住,让他们负责赶紧抓紧时间去清理还没有安葬的无人认领尸首,另外在这其中再抽出几人出来,分发给他们一些石灰到处去撒,以防止大水过后天气燥热再发瘟疫。
张县丞、周县尉身为本乡本土的人,原本和吴泓、陈荣才、师爷之间是一直有着相抵触的苗头在的,只是几人这才共同经历过生死,彼此间便放下了隔阂,隐隐的有了些以往不曾有过的默契和信任。此刻得了吴泓和师爷的安排吩咐,于是张县丞和周县尉两人二话不说,马上起身去办差了。
等张县丞和周县尉出了门,吴泓才长叹一声道:“其实在我回来的时候,沿途我都看见有流民饿的受不了,去抢富家大户的粮仓。我想在这种非常时期,老百姓要是饿极了,肯定就会生乱。而我等要是等朝廷发了话再开仓赈粮,恐怕这好不容易逃过水灾的人,还要饿死一半以上呢。”
师爷也跟着叹息道:“谁说不是?但老爷您身为父母官,没有朝廷的旨意,万万不能自己做主开官仓赈济百姓呀。”
吴泓没有接师爷的话,他自言自语道:“大水过境,不管是富户人家的粮仓还是官仓,都被水泡过了,与其等粮食霉变了没法吃,还不如先拿出来洗洗干净煮成粥赈济百姓。要不然等赈济旨意到了,官仓的粮就是拿出来,只怕也用不成了吧。”
陈荣才知道吴泓说的话有道理,他自己见了百姓饥饿的状况也是心有不忍的,但为官者要想一生稳妥的往上升,这种事哪能私自做主?因此他果断的出言附和了师爷的话。
吴泓看看陈荣才,又看看师爷,他心知这两人说的话提的建议都是为自己好。但贫寒出身的他心里却始终对百姓有着不忍,遂神色颇为黯然的道:“你们说,就算是我等努力的让百姓在大水到来前逃上了山,但如今他们肚子里没有一粒粮了,地里眼看也是颗粒无收了,这明摆着饿死在即,我们先前救他们又有何意义?”
陈荣才不仅是吴泓的贴身幕僚,他还是吴泓的连襟,不管他聪不聪明明不明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眼看着吴泓犯这样明显的错。因此他无论吴泓怎么说,都拉着师爷一口咬死,在上面没有旨意的情况下,不可以先行开官仓赈济百姓。
吴泓才忍饥挨饿的回来,身体底子还是有点虚的,说了这么半天的话,他不仅感觉自己的脑袋有点晕,还感觉到无比的心烦意乱。于是他抱头想了想,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师爷和陈荣才拿自己刚才的那套理论,先去试图说服有钱有粮的富户,让富户们拿出被水泡过的粮食先出来赈灾,等朝廷的旨意下来了,官府再用等量的好粮还他们。
陈荣才和师爷都觉得只要吴泓不私自开官仓,这和富户打商量的事是完全可行的,遂信心满满的开始出门分头行动起来。
吴淑娴不放心吴泓,便在后堂熬了浓浓的莲子银耳汤让人给送来前堂。吴泓一碗甜汤下肚,人便恢复了几分精神。他才一下子想起来吴淑娴昨晚说过,知州杨大人和盐仓宋监官都在水灾中罹难了。他又歇息了片刻,便让人备了吊唁的物品,亲自前往两人的府中去了。
原本杨夫人听说宋家和吴家都搭了孝棚在办丧事,便以为在堤坝上的几人都遇了难,心里也就没有任何的不平。可等她见了吴泓完好无损的站在自己面前,一面说着“节哀顺变”之类的话,一面给丈夫的灵前上香,杨夫人一下子心里就不平衡了起来。
尤其是夜里杨夫人慢慢回想起,那天她带着仆妇乘车要逃出城时,老百姓掀翻她家的马车,打死她的陪房妈妈时,似乎吴家的老管家也赶着车堵在那附近。她摸摸自己身上依旧酸痛的伤,心里的怒火一下子就熊熊燃烧起来了。说实话,她那被暴民们打死的两个陪房妈妈,是从小就和她一起长大的心腹丫鬟,她与那两人的感情仔细说来,甚至比和丈夫的感情都深。
杨夫人细细回想这么多年以来,丈夫也就是成亲的头一年,还能和自己亲密无间的说说笑笑,可日子一天天的过到后面,随着自己的日渐老去,丈夫身边的新人你来我往,自己夫妇间早就没有了夫妻间的亲密和谐。而死去的这两个陪房妈妈,却无论自己是得意时还是失意时,都一直唯自己的马首是瞻,从来没有悖逆过自己。她现如今暗自觉得,要是哪一天吴家的人从马车上下来帮自己一把,那这两个陪房妈妈最多也就是被打伤,绝对不会被打到送命,于是她心里一下子就狠毒了吴淑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