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太子爷要造反(2/2)
入座后,康熙也不叫起,反而略微擡手,“王掞,宣旨。”
王掞七十多岁的人了,年纪一大把,颤颤巍巍地读了诏书。他老泪纵横,听得康熙与胤礽心里都不太好受。
一纸诏书,短短数语,王掞念的是断断续续。怕王掞一时激动晕过去了,胤礽便让人扶住王掞。王掞摆手拒绝,表示自己不妨事。
待王掞宣读完毕,康熙才道:“太子自幼,长于乾清宫,朕亲自教养。自太子搬到毓庆宫后,朕与太子也未见疏远,父子之情反而更为深厚。”
“然而前几年,朕一时不察,被小人蒙蔽,以至于对太子误会颇深。时至今日,朕才悔之晚矣。”
皇帝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话语间就一个意思:从前废太子都是皇帝的错。他跟太子之间嫌隙,都是小人构陷。
至于太子曾经意图谋逆,纯粹子虚乌有。太子清清白白,哪里来的谋逆之事?
康熙全盘否定掉胤礽昔年的罪名,简直是亲手把自己的脸面扔在地上,还顺便踩了两脚。
这回的圣旨是皇帝亲自写的,对胤礽的赞赏是溢于言表。群臣瞧得分明,在康熙的有意安排下,手握军权的太子又重新踏入朝堂了。
面对这种情形,这几年费尽心机谋取太子位的几位阿哥都心有不甘。在他们看来,胤礽不费吹灰之力,自幼就能得到康熙所有的爱护。
但在众人有意无意地挑拨下,康熙与胤礽的父子关系到底是不断恶化的。胤礽一向自傲,甚少开口对康熙解释。康熙身为皇帝,更是不会低头。
就这样,父子两的嫌隙便越来越大,心有皇位的阿哥们难免会抓住这些机会,对胤礽落井下石。
胤礽在咸安宫三年,他们就争了三年。然而这三年,谁也没捞到好处,反而让康熙觉得自己对不住胤礽。一时间,所有皇子都觉得自己真是得不偿失。
胤礽在外领兵两年,他们被康熙拘在京里。虽也授意御史弹劾胤礽拥兵自重,然而康熙只将这些奏折留中不发。待寻个时机,就处置了上折子的臣子。于是乎,众人对皇帝的态度便心知肚明了。
此刻,看着胤礽一身明黄帝王服,上到胤祉,下到胤禵,都觉得自己心里十分不得劲。然而向胤礽敬酒时,他们的脸色却不敢带出任何不满。
毕竟,胤礽脾气不算好。若是此时出了岔子,胤礽绝对是平安无事,他们可就不一定了。
康熙时刻注意着胤礽,见胤礽并未与其他人撕破脸,勉强放下一颗心来。
胤礽不待见自己兄弟,对群臣倒是态度温和。当着康熙的面,就开始与康熙一向倚赖的重臣攀谈。
见状,康熙便离了席面。
胤礽留意到康熙的动静,倒是更乐了。
开过年,春光乍暖之际,在康熙的放纵下,胤礽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新上任的九门提督伊都力是胤礽亲自选出来的,与康熙不是一条心。原先京中步军统领是隆科多,康熙默许胤礽用宠妾灭妻的罪名摘了隆科多的顶戴。
伊都力是索额图之女赫舍里·乌云珠与伊桑阿的儿子,康熙对胤礽推举此子的缘由一清二楚。
隆科多出自佟家,算是康熙的母族,胤礽打击佟家的意图过于明显。但想到赫舍里一家子的下场,康熙哪里还不明白胤礽的做法。
前有赫舍里一族,后有佟家。身为皇帝与太子的外戚,这两家很不幸地承担了康熙与胤礽的怒火。
胤礽废了佟家,完全是想要康熙感同身受。
然而康熙却纵容胤礽行事,甚至有意拿隆科多等人讨胤礽的欢心。于是,胤礽只觉得自己一拳打在棉花上。
想到康熙对权力的在意,胤礽便一点点侵蚀皇权,然而康熙始终无动于衷。
皇帝这般放纵太子,京中众人都难以置信。
这么多年,皇帝的为政风格,谁都清楚。皇帝重权,疑心病也多。结果人到晚年,连性命都交给了太子,当真是不担心太子谋逆吗?
康熙自然是担心的。他担心胤礽行为过了度,让群臣都落到佟家的下场。至于他自己,那晚他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还会在意胤礽如今的举动吗?
康熙的担心,胤礽丝毫不知,他已经很久没有去乾清宫请安了。饶是乾清宫与毓庆宫不远,每日里胤礽也只在朝会上看见康熙。
自那晚他跟康熙差点兵戎相见之后,胤礽就没打算在康熙面前装父慈子孝。反正事情都变成这个样子了,他也没有必要弄虚作假。
眨眼,到了四月,离康熙寿诞也不过一月。胤礽提议,在太和殿为康熙举办大典,康熙欣然应允。
寿宴前夕,胤礽宣了九门提督伊都力来毓庆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