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章(2/2)
闻得林府欲寻一个西席,贾雨村相托旧友,谋了进去,以此养家糊口。
学堂里学生有两个,五岁的林琰和三岁的林瑀。
琰是黛玉的大名,有“冰锷含彩,雕琰表饰”之意。瑀代指白色象玉的石头,朴实无华又有价值的器物。
闻岐刚过十一岁的生辰,被林如海带着拜入他的恩师,当代大儒沈溪石门下。
林如海和贾敏对三个孩子爱若珍宝,也因贾敏身体因灵泉恢复生机,林府一派安然。
冯渊几年过去,学识长进颇多。宋景春的父亲升迁至杨州,两人几年没见,甚是想念。
两人想起童生试和院试,就想到三年前应天府。
由一位秀才作保,冯渊和宋景春提着考篮,检查笔墨和干粮,在贡院大门前等待。两人互相打气,平复紧张的心情。
春寒料峭的二月,冯渊穿着几好层的单薄长衫,县试不能穿夹绵,否则误认为夹带。
冯渊和宋景春一前一后,分到不同队伍里在大门内甬路上进行严格的搜检。
此时天空灰蒙蒙,考生要在黎明前点名入场。冯渊有些困,打了哈欠,裹紧了衣裳。
前面的搜完,从衣裳夹带里搜出小抄,被官兵直接拖走。走时还在大声告饶。
冯渊递上“浮票”,类似于准考证。头发拨散,搜检的官兵连篮中的馒头烧饼都要掰开检查,从头到脚搜查完,冯渊浪狈的进入贡院。
看过贡院安排表,两人考试的考舍在不同方向,两人无言语交流。各自前往考舍。
冯渊的考舍在东北角,路过恶臭的茅厕,他心有余悸的想,不是臭号就好。
分到臭号的是个年轻少年,此时已经生无可恋了。
冯渊赶忙找到了自己的考舍,贡院年久失修,考舍漏水破洞太正常了。
冯渊打听一些考舍会发生的意外,漏雨打湿考卷,身体不好得了风寒提前擡出去,考舍甚至有蛇出没,冯渊特地带了雄黄撒遍考舍大小角落。
细细察看屋顶漏洞,所幸只有一处在墙角边,稍注意就行。
冯渊这才有空打量考舍全貌,狭小,只有块木板,这是桌椅,并到一起可以当床。
随着贡院大门关上,冯渊知道离正式考试不远。
接着锣鼓声响,监考官之一的县官领着巡逻兵巡查贡院,顺便吊高声音宣布考场规矩。
随后监考官开始发卷,连考三天,卷子连着好几张。
冯渊先摆好卷子,开始磨墨,如现代不能提前答卷,现在被巡逻兵盯着,更是不可能。
冯渊仔细看了所以的题目。这次的出题官不偏不倚,喜欢中正的题风。
冯渊找到密封处,规定每张的做题字数范围。
先是四书五经,诗贴,默写文章……
巡逻兵勇的脚步声在空中回响,监考官也不时地巡场监视,锐利的目光扫过一排排号舍,决不会遗漏任何一个角落。
三天里,冯渊过着白天写卷子,啃干粮,旁晚外出如厕,晚上睡木板的日子。
等到第三天下午,冯渊来回检查写的卷子交了上去,被巡逻兵带着排队贡院。
刚出考舍,见到太阳,冯渊头脑昏沉,脚步有些软绵,但还是走的动路,他感觉自己很不好。
三天没洗澡考生凑一起,可谓臭气熏天,冯渊找到了宋景春,发现他嘴唇发白的厉害,脸又红红的。
冯渊顿感不妙,过去扶住他,一摸额头,果然烫人的很。
等到贡院开门,他连忙背着人出去。
冯叔和宋父等待久时,时不时望着大门方向。
一等大门开,都探出头,找主子/儿子的身影。
冯渊先看到自家的马车,急匆匆过去,一见宋父连忙喊:“伯父,阿春发热了,快请大夫。”
又是一阵的兵荒马乱,宋景春被赶忙送去医馆,冯渊也跟着去。
放榜那日,宋景春名列榜首,冯渊第三名,崔举人的学生一如既往的名次靠前。
更多的人家想送孩子去崔举人的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