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 > 第78章

第78章(2/2)

目录

更何况,在宁颂看来,那位出身高贵的伯母对于原身的恨意,有些过于浓烈,以至于到了偏执的程度。

“那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了吗?”凌恒问。

“没有。”宁颂干脆地答道。

那位主家伯父说的都是一些片汤话。

不过好在没有收获也没什么所谓,反正事已至此,宁颂本人也不会再受伯父一家人的辖制,多问一句,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

“我帮你查?”凌恒问。

“不用了。”

宁颂想了想,拒绝了师兄的提议。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烂人身上,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

“师兄若是有时间,不如想想帮我取个字。”宁颂笑眯眯地说道。

前一秒,凌恒还因为宁颂干净利落地拒绝他而感到难受,下一秒,这份难受瞬间化为惊喜。

大雍朝的男子过了二十岁才算是正式成年,在二十岁这一年会有加冠礼,同时亲近的长辈会帮取字。

宁颂父亲去世,身边也没有别的长辈,将取字这件事托付给凌恒,显然是一种极为亲近的表现。

以凌恒的聪明,他一瞬间就领悟到了这其中的含义,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我会好好想的!”

当天晚上,凌恒就熬夜翻了一宿的书。

虽然他选出了一些备选,但仔细想想,又都觉得配不上宁颂。

如此选了又否认,又选,以至于拖延了十几日。

这与凌大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截然不同,让人大跌眼镜。

“叫‘时安’如何?”过了许久,凌恒终于拿出了一个选项。

“时安。”宁颂品了一下,瞬间领会了这个词中的意思。

大雍朝文人取字大多是代表着取字人美好的期待和远景,取字的方式大多是对名字的扩展与阐释。

颂,在《说文解字》中通“容”,是貌、仪的含义。后来,容貌、仪态等含义被“容”字完全取代,于是更多用于“赞颂”。

凌恒用的就是祝祷的含义。

“敬颂近安”、“顺颂时安”。

归根到底,无论是多么美好的词汇,寄托着多么真切的愿望,等到需要从中挑选出最好的那一个时,都回到了最重要也是最初的祝福上。

时安,期待着你平安顺遂。

“很好,我很喜欢。”宁颂脸上露出笑容来。

有了新的称呼,也代表着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自此,困难的过往都留在过去。

或许是宁颂对于宁家主家的态度不冷不热,宁家也没有再主动来找,除了送了些礼物来之外,就再没有了别的联系。

这也是宁颂的想法。

亲戚之间,还是不冷不热最好。

他不会依靠宁家,宁家也不要试图用亲族的名义来控制他。

随着五月的结束,乡试的余韵终于彻底结束,白鹿书院的学子们也闲了下来。

宁颂在书院里去了几趟,最后干脆不跑了,老老实实地住在凌府。

随着乡试结束,大多数没有考中举人的学子开始了继续学习,与此同时,新收的一批学子也逐渐赶上了课程。

与之相比,他们这几个考中举人的,学习态度显得有些散漫。

“怎么,考中举人就够了?”张夫子乐呵呵地问他。

那当然不是。

比起秀才,举人拥有了入仕为官的权力,更像是一个正式的功名。若是多年考不中进士,可以想办法在官场上谋一个官职。

就如同宁世怀一样。

虽然科举的最终目的都是做官,可举人出身的官员在先天上就有了限制。

不但起点低,仕途也难走。

除非有特殊的际遇,否则大概率会一辈子终老于低阶官职上。

因此,但凡是中了举人的年轻学子,很少有人放弃会试,心甘情愿待在举人这个位置上的。

“往年正科八月出榜,第二年二月会试,今年虽然是恩科,但时间安排应该差不离。”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不到六个月的准备时间。

“……我去读书了。”宁颂刚刚稍稍有些松弛的心弦瞬间绷紧。

既然非要考,一定要考,那何必再等三年?

正如张夫子所料,恩科四月考的乡试,十月便是会试的时间。

朝廷公布会试时间,对于读书人来说固然是一个大消息,但很快,一个更重要的消息使得临州沸腾起来。

皇上下旨,召了远在边疆的储玉入京。

与此同时,凌恒重回京城,短短时间,从东省按察使高升为户部侍郎。

虽然官衔都是正三品,但一个是地方大员,另外一个位于中枢,掌管财权,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一时间,凌府门口门庭若市。

对于宁颂来说,凌师兄的升官固然不错,但分别于两地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好在,他很快就不用纠结。

“一起进京不就完事了?”齐景瑜好奇道,“你不会还想留在临州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