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 > 第56章

第56章(2/2)

目录

“俗话说,杀鸡焉用牛刀。可你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这样做。”

说到这里时,凌大人忍不住睨了宁颂一眼。

旁人买一件东西需要花一两银子,可宁颂非要给店家一百两。

这是凌恒对于宁颂文章的直观感受。

宁颂不由得咳嗽一声。

他总不能说,他正儿八经读书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有些典故,他是真不知道啊。

或许是感觉到了宁颂的心虚,凌大人并没有再将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去,只是按部就班地分析完了宁颂的所有文章。

“既然来了书院,就抓住时间,多看点书。”

做时文这件事,以宁颂的聪明,大量翻看阅读会试、乡试的文章,自然会总结出许多的规则与范式。

《四书》《五经》统共这么些内容,出题范围有限,说不定还能提前押中题目。

可这并不是白鹿书院所倡导的东西,也不是凌恒本人想要看到的结果。

科举考试固然重要,可读书本身所带来的悦己、明心见性,都是无可取代的经历。

“不要辜负你的时间,你还年轻。”

凌大人之所以愿意在听到书院的询问之后,愿意骑马赶来,为的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与宁颂聊一聊。

这不单单是救命之恩的缘故。

还因为他在内心里,确实对宁颂相当看好,这喜欢这么一个机灵乖巧的后辈。

凌大人骑马一个多时辰从府城赶到书院,在同宁颂聊完之后,匆匆地赶了回去。

如今府中仍然有着许多公务需要他去处理,明日一大早,还需要去见巡抚大人。

但他没觉得走上这一遭是浪费时间。

与凌大人聊完了文章,宁颂将人送走,回到了家中。宁淼仍然趴在桌子前,认真地写着大字。

宁颂看了一眼,发现是一个陌生的字帖。

“是凌叔叔送的。”

之前,宁淼虽然开始习字,但宁颂并未正式当作一件正儿八经的事情来处理,因此宁淼练的字,都是宁颂自己所写。

宁颂自己的字,虽然在同龄人之间称得上俊逸有风骨,可与那些专攻书法的名士比不得。

更何况,按照宁淼的喜好,她似乎更喜欢另外一种风格。

凌大人显然是提前想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带了不少风格不同的字帖供宁淼挑选。

宁淼此刻临的,就是一位风格秀美的名家所作。

“嗯,继续写吧。”

想到这里,宁颂心情有些复杂。

作为宁淼的哥哥,论起贴心来,他还不如凌大人。

这等想法宁颂自然不方便与宁淼与宁木说,等到第二日,他见到苏期时,没忍住同对方感慨。

可谁知道,苏期听完宁颂的诉说之后,根本无法与宁颂共情,反倒是惊讶地重复:

“什么——你选的那篇策论作者是凌大人?”

“等等,是我所知道的那位凌大人没错吧?”

看着苏期的模样,宁颂这才后知后觉,原来他身边还有一位凌大人的隐藏粉丝。

“如果东省有两位凌大人的话。”

东省姓凌的大人大概率不止这么一位,可被称作凌大人,又与白鹿书院息息相关的,显然就只有这么一位了。

意识到这一点,苏期嫉妒地眼睛快要冒火了。

“你怎么不请凌大人留一份墨迹?”

据苏期科普,宁颂才知道,原来凌大人的一份书法作品目前也是有价无市的程度。

上一回出现,还是凌大人写来用于义卖而赈灾的画。

那一幅画,如今还不知道挂在哪位江南大商人的家中。

“……那我不是不知道吗?”

虽然自始至终不大可能有这个选项,可宁颂仍然没忍住畅想了自己发财暴富的片刻。

好不容易等苏期激动结束,两人将话题重新转回到这次与凌大人的会面上,苏期想了想,客观地说:

“那凌大人真的很看重你。”

相同的话,在不同的时间点被不同的人说出来,亦有着不同的含义。

如果说藏书阁那位师兄所感慨的,是凌大人的平易近人的话,那么苏期赞叹的就是对方的一番苦心。

“有没有可能,他是觉得这番话应当是入学的时候告诉你,所以才急匆匆地赶来的。”

就如同在他离家时,他父亲虽然不愿意,但也没忍住勉励他几句。

在外要注意安全,要好好学习。

而凌大人的勉励,是“好好读书,珍惜时间”。

“……是这样吗?”

从未想到这个角度的宁颂愣在了原地。

“如果不是这样,那要怎么解释他这么赶呢,换个时间见不好吗?”

苏期不相信,堂堂三品大员,封疆大吏,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刚入学的秀才而专门跑这一趟。

“这该不会与凌大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吧?”苏期狐疑地问道。

“储玉找到了自己的父亲的话——你是凌大人在外掉落的儿子?”

宁颂面无表情:“你在说什么鬼话。”

亏他在听到苏期说前一句时,莫名地紧张了一下。

虽然苏期没有说什么正经话,还因为嫉妒而敲诈了宁颂一顿夜宵,一套上好的笔墨,可因为这一番倾诉,宁颂的心情重新变得平静下来。

晚上,宁颂陪着宁淼与宁木说完话,等两个小朋友睡着,他才轻手轻脚地回了房。

躺在自己的床上,目光凝视着房顶,宁颂在脑海中重新复盘今日与凌大人谈话。

关于凌大人的想法和写作思路,他反反复复地想了许多遍——

就如同他曾经县试之前,将《凌状元笔记》咀嚼过许多遍一样。

复盘完了策论相关的案例,宁颂还没有停歇,而是开始回顾凌大人剖析他文章所说的话。

凌大人似乎在来之前,看了他的每一篇文章。

只是,宁颂想了想着,忽然察觉到了不对劲。

作为县、府、院的案首,他的文章凌大人事先看过,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可是,写《国富而民安》这一篇策论时,他还在西山村的私塾里读书——

《国富而民安》是他们私塾之间的联考题目。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次联考他因为题目写的偏而得了第十名。

与此同时,有一位好心的夫子因为喜欢他的文章,而给了他一个安慰奖。

那一枚玉佩,如今还妥善地保管在他的床头边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