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 > 第52章

第52章(2/2)

目录

刘大郎回忆了一下,觉得并非如此。但另一个方面,宁颂确实也如刘大娘所说的那样,气势迫人了不少。

就好像是经历过了某些大事,整个人变得更成熟、冷静了一般。

之前临州的风雨不方便同母亲说,刘大郎佯装听不懂,安抚道:“人都是要长大的嘛,您就和他正常说话,看他回不回你。”

“对了,那灯笼也是颂哥儿专门赢来送给你的。”

刘大娘被儿子劝了一回,心中的担忧少了不少。

等回去之后,刘大娘同宁颂说话,宁颂还是如以往那般答复她,还叫她婶子,刘大娘终于放下了心来。

“就说是你担心太多了吧。”

刘大郎劝慰道。

话虽如此,晚上睡觉的时候,刘大郎想到了这一茬,仍然不由自主地感慨。

比起他来说,颂哥儿前进的道路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

过了八月十五,乡试的结果没出来,但之前的亲戚听说宁淼与宁木来了临州,专门又来了一趟。

“两个小家伙,我是你们舅舅。”

这位远方的表亲见到宁木与宁淼时,两个眼睛都要放光,比起见到宁颂时的淡定,可见是真心实意喜欢两个小孩。

“叫舅舅。”

在坚持不懈地来往之下,宁颂终于认了这门亲事。

撇开这些小插曲不提,八月二十日,乡试终于放了榜。

在拥挤的人群中,郑夫子在这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倒数第二十六名。

虽然名次不高,可到底是中了举,有了做官的资格。郑夫子没忍住,回去掉了眼泪。

“就是觉得太不容易了。”

昔日郑墨的母亲还在时,他刚刚考上了秀才,整个人意气风发。

那时候刚刚同妻子成亲,妻子挽着他的手,眼神中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可时间一晃,郑墨出生,妻子因病去世,而他屡屡在考试上折戟。

到了现在,已经是鬓角微霜。

秀才考上举人是大事,郑夫子还在临州,就有不少人来贺。不少人甚至提出给他续弦。

“举人老爷需要交际,后院里怎么能没有一位贤内助呢。”

其他礼物郑夫子会看情况收,但这一份好意,他是实在收不下。

“谢谢,我暂时没有娶妻的打算。”郑夫子拒绝得很是干脆。

在旁人看来,郑夫子年龄不算大,加上学问不错,有的是继续向上走的机会,但私底下,郑夫子却与宁颂交了底。

“我不打算再考了。”

“我考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想来想去,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了这件事。”

郑夫子叹了口气:“以前妻子在的时候,没时间陪她。现在郑墨大了,我仍然没有时间照看他。”

“更何况。”郑夫子苦笑了一声,“我被这次科举舞弊案的事情弄怕了。”

透过凌大人的遭遇,郑夫子隐约地察觉到了隐藏在平静潮水下的汹涌。

虽然在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己的胆怯有些可耻,可郑夫子仍然说道:“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郑夫子说:“是我无法处理官场上的复杂问题。”

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隐藏的风险。

事实上,从一开始,并未有人明确地告诉他做官是有风险的,更没有人去教会他官场上的规则。

他所接受的,一直都是要好好读书,才能当官,光耀门楣的观念。

至于其他的,一字不提。

“现在弄清楚这些,是好事。”

宁颂无法评价郑夫子的选择,一方面,他有些抱歉于自己救人将郑夫子卷进来,让他直面生命威胁;另一方面,自己也感到一些怅然。

他同样也在审视着自己的前路,和一直以来的所秉持的观念。

所谓成年人,就是短暂的茫然并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郑夫子的迷茫与脆弱似乎只在那一晚显露了片刻,但很快又如同无事一般,正常地处理外务。

来道贺的人要接待,与旧友要相聚,因此,在他宣布打算回乡时,其他人一时半会儿都没反应过来。

“郑夫子是打算回乡备考?”

下一次会试是在京城,时间是明年二月。

“非也。”郑夫子淡定自若地摇摇头,“我不会再赶考了。”

事实上,郑夫子也不打算托人谋官,如果顺利的话,他或许在青川县的县学里谋一个职位。

如果这个想法不成,那么他会继续开着自己的私塾,并且将私塾的规模扩大。

送郑夫子回乡这一日,宁颂起来得很早。

郑夫子收拾好了行李,将他叫到一旁说话:“不知道你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

考中了秀才,就有进入县学或者府学的资格,在郑夫子看来,以宁颂的资质,无论进哪个都没问题。

相比之下,县学人际关系简单一些,而府学的夫子水平更高。

按道理说,宁颂应当在这两个之中二选一,可谁知道宁颂迟疑了片刻,说道:“我想去白鹿书院。”

这正是宁颂一直以来所考虑的结果。

排除好友齐景瑜的影响,不久之前,宁颂读了一本来自于白鹿书院的文集,对于自己未来的谋划更为清楚。

他不想去县学与府学。

“可是这能行吗?”

作为秀才,读作“生员”,一般来说很少有人选择拒绝县学与府学,去私人办学的书院。

“我想试一试。”宁颂说道。

为了自己求学的事情,宁颂跑了两回府学,所得到的答案都颇为暧昧。

府学一会儿说没有这个规定,另一边又说需要请示府学里的相关官员。

与此同时,在得知宁颂的名字之后,对方还提醒他,作为案首,他如果入学府学的话,还能得到一份补贴,名为“廪膳”。

折合成银子,一年有四两。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份不小的收入。

府学这边态度暧昧,白鹿书院那边也没有明确的章程。

齐景瑜收到了好友的委托,与书院里提了这件事。因为有宁颂救了凌恒的情分在,书院并不排斥这件事。

奈何之前书院收的都是举人,如何设置秀才的课程,书院里还得商量。

如此一来,进度又卡住了。

到了最后,齐景瑜干脆给宁颂支招。

“不然你去找我师兄去。”

整个白鹿书院加起来,恐怕不如凌恒说话算数。

“这不好吧。”救人归救人,宁颂并未想着让别人报答些什么。

“可是我师兄不在意啊!”

想起这个,齐景瑜着实是有些羡慕了,问道:“你知道今年我师兄送师父的节礼里西瓜为什么少了一半吗?”

宁颂沉默。

显然,是因为还有另外一半堆在了自己家里。

从凌大人回家之后,对方就会经常送东西来,或是吃的,或是实用的物品。

由于这些东西看上去价值不高,宁颂不好拒绝,便只得收了。

宁颂打算找个机会还礼,但始终还没有找到机会。

“你要知道,我们都还没有看到乡试的文章呢。”齐景瑜盯着书桌上的册子看了一眼。

往些年,乡试刚刚考完,凌大人就会将这些优秀的卷子找来,派人抄录之后送回白鹿书院。

可今年,同样的东西齐景瑜还没在书院里看到呢,反倒是在宁颂这里发现了。

“虽然说你救了我师兄,他对你好是应该的。”齐景瑜捏着玳瑁的爪子,幽幽地说,“可这就显得我们失宠了。”

宁颂:“……”

见齐景瑜的眼神越来越幽怨,宁颂想了想,试探着道:“或许,凌大人只是想要表达感谢之情?”

“放屁!”

齐景瑜的话语非常铿锵有力:“是不是感谢我还不清楚,我师兄,他那是非常在意你。”

“他感谢人是什么样子,你当我真的不知道?”

宁颂愣了,看了一眼桌子上的西瓜,又看了一眼齐景瑜。

这被特殊对待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纵然小伙伴提及到了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可对于问题的实际解决,仍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就在宁颂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打算考虑进入县学还是府学读书时,一个折子成为了接下来的转机。

那是科考舞弊案带来的余韵。

东省学政陆之舟上折子,陈述了若干关于当下教育体制中的改革问题。

其中包括府学教育水平的低下。

在折子中,陆大人用今年临州府府学的升学率举例,府学一共参加乡试三十人,考中举人的,仅有两人。

借由此事,陆大人剖析了许多府学中博士失职、学风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

“……这些建议,与我们私塾里所用的,是不是有点相似?”

了解完这封折子,宁颂心情复杂地与远在青川县的郑夫子讨论。

过了两日,郑夫子的信回了回来:“你没看错,确实是这样。”

信中写到,在写这封折子之前,陆大人专门去了一趟青川县,与郑夫子及其他私塾里的夫子进行座谈。

“陆大人还专门问了我的看法呢。”

莫名其妙地,宁颂竟然在普普通通的这句话中,读出了郑夫子的羞涩和不好意思。

在郑夫子与其他夫子以及一些学子的帮助下,陆大人完善了分班制和升降级制度,还总结出了联考的规则,并且写在了折子里,作为附录以供参考。

“对了,陆大人说不会白用你的办法,会同你私下说的。”

接到了这封信之后的第二日,宁颂就接到了陆大人的正式宴请。

陆大人命人捧出了财物,当做是给宁颂的“版权费”,除此之外,还声明了他会特别说明这些办法是青川县案首宁颂原创。

“别……”

这种得罪人的东西大可不必。

宁颂连忙拒绝。

于是,在秀才们还未高兴自己与县学、府学解绑,能够自行选择读书之处,只需要参加岁试时,一个流行的话题就在临州府流传开来。

寻找宁颂。

那些个被这次改革牵连的、不得不参加联考与升降级的学子们,都想找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宁案首,问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秀才不骗秀才。

可为什么这位宁案首这么会害人!

于是,在白鹿书院开始招生的时间点,宁颂即将报考白鹿书院的消息,一度盖过了临王府世子也会进入白鹿书院读书的热度。

与此同时,陆大人也找到了好友,找他要账:“为了你的救命恩人能进白鹿书院,我骂也挨了,折子也提前上了。”

“说好的酒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