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2/2)
这话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不了,高尚的道德观念也坚持不了。
现如今我大唐最多的便是农户,但是农户的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减少,阿耶可知为何?”
李承干停顿了一会儿,等李世民思索时,又接着道“阿耶您试想,一个农户每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年下来却只能攒到刚够一家人吃的粮食。
遇到朝廷征粮的时候,全家上到白发老翁,下到啼哭的小儿,都得勒紧裤腰带,才不至于饿死。若是遇到灾年,颗粒无收,死的人只会更多。
而那些不事生产的商人却唯利是图,趁着荒年擡高粮价,赚得盆满钵满。
农民在吃不起饭的时候,那些富商却能够将喝剩的酒倒入门外的地沟中,活下去就尚且艰难了,便不会有人在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高尚。
因此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了从商,种地的人便越来越少了。
朝廷提高农税来获得与以往一般多的粮食,对商人却不征一文税。
商人富有,越来越富,农人穷苦,越来越穷,而天下数量最多的便是穷苦的农民,百姓活不下去了,便会揭竿而起。
到时候,便是有再多的权势,也会被淹没在这人海中。”
李世民听得一阵心惊肉跳,李承干又转移了一个话题,“阿耶知道我卖出的书和纸定价并不高,那阿耶可知道即便这样,我一年赚了多少钱?”
然后李承干便自己给出了答案“六十万贯”。
这下李世民是真的震惊了,李承干的那些作坊他也知道,但是没想到仅凭小本生意就赚了那么多,国库的税收每年也不过三千四百多万贯,可想而知那些真正的豪富之家,每年赚的怕是比国税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