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合作社的新机器(2/2)
“谢社长,您这学得真快!”小李佩服地说,“好多人学半天都学不会,您一下午就熟练了,不愧是当过英雄的人,学啥都快!”
“啥英雄不英雄的,就是想多学点,让大伙少受累。”谢文东擦了擦脸上的汗,“这机器真是好东西,往后咱合作社的粮食肯定能收得更快更好。”
天黑的时候,小李要走了,村民们都来送他,有的给他塞了袋新脱的麦粒,有的给他拿了几个玉米饼,非要让他带上。小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笑着说:“大伙放心,往后机器有啥问题,随时给农机站打电话,我立马来修。”
小李走后,场院里还很热闹,村民们围着机器,商量着明天谁先来用。老周头拍着谢文东的肩膀说:“谢社长,您这主意好,买了这铁家伙,咱村往后肯定能多打粮食,日子越过越好!”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主意,是咱合作社大伙的主意。”谢文东看着大伙,“往后咱还要攒钱,再买台拖拉机,耕地也不用牛拉了,更省劲儿!”
“真的?”村民们眼睛都亮了,“那可太好了!有了拖拉机和脱粒机,咱村就是全县最厉害的合作社了!”
张彩霞提着灯来了,灯光照在谢文东满是油污的脸上,她递过一块干净的布,笑着说:“慢点说,没人跟你抢,先擦擦脸,我给你留了晚饭,在合作社的屋里呢。”
谢文东接过布,擦了擦手和脸,跟着张彩霞往屋里走。路上,他看着满天的星星,忽然说:“彩霞,等咱合作社再攒点钱,就买台拖拉机,到时候我开着拖拉机,带你去县城赶集,让你也坐坐这铁家伙。”
张彩霞心里一暖,像喝了蜜一样甜。她想起当年刚跟谢文东在一起的时候,他骑着一头老黄牛,带她去镇上买布,走了两个多小时的路,现在他说要开拖拉机带她去县城,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她点了点头,轻声说:“好,我等着。”
可就在这时,旁边传来几声低低的议论——是村里的几个妇女,她们正蹲在麦堆旁捡麦粒,声音不大,却刚好能让谢文东和张彩霞听见。
“这机器是好,可往后咱是不是就没活儿干了?”一个妇女说,“我家男人就靠打麦挣工分,机器一天顶二十个人,往后工分是不是就少了?”
“是啊,”另一个妇女叹了口气,“我跟我男人一起打麦,能挣两份工分,这机器来了,咱俩说不定只能挣一份了,日子可咋过?”
张彩霞的脚步顿了一下,她看了看谢文东,眼里满是担忧。谢文东也听见了,他的心里“咯噔”一下——他只想着机器能让村民们少受累,却忘了还有靠多干活挣工分的村民,这机器会不会让他们担心“失业”?
回到屋里,张彩霞把热好的饭菜端上来,是红薯粥和炒土豆丝,还有两个鸡蛋——这是她特意给谢文东留的,让他补补身子。可谢文东却没什么胃口,他坐在桌边,想着刚才妇女们的议论,心里很不是滋味。
“东子,别想了,”张彩霞坐在他身边,握住他的手,“大伙就是刚看见机器,有点担心,等往后他们知道机器能让合作社多打粮食,工分能涨,就不会担心了。”
谢文东点了点头,却还是有些不放心。他想起当年在黑风寨,有弟兄担心打完鬼子后没仗打,没饭吃,他当时跟弟兄们说“打完鬼子就种地,肯定有饭吃”,后来那些弟兄有的牺牲了,有的跟着他种地,都过上了安稳日子。现在,合作社有了新机器,他也得让村民们知道,机器不是来抢他们活儿的,是来帮他们多挣钱的。
第二天一早,谢文东就召集村民们开会。他站在机器旁,看着大伙,大声说:“昨天有人担心机器来了没活儿干,挣不着工分,我今天就跟大伙说清楚——这机器能让咱一天脱二十亩地的麦子,比以前快一倍,咱就能早点把麦子收完,去种别的庄稼,多打粮食,合作社的收入就多了,到时候工分就能涨,大伙不仅不会少挣钱,还能多挣钱!”
“真能涨工分?”刚才议论的妇女之一,王婶小声问。
“婶,我骗您干啥!”谢文东说,“咱合作社的麦子收得快,就能多种两亩玉米,玉米收了还能种白菜,一年下来,粮食多了,钱也多了,工分肯定涨!而且,机器也需要人看着,需要人倒麦子,需要人修,这些都是活儿,都能挣工分,大伙不用担心没活儿干!”
“那太好了!”王婶笑了,“我还以为这机器来了我就没活儿干了,原来是我想多了!”
“谢社长说得对!”老周头也说,“咱以前光靠手,能干的活儿有限,现在有了机器,能干的活儿更多了,往后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村民们的顾虑打消了,都高兴起来,纷纷报名要学操作机器,要帮着倒麦子。谢文东看着大伙的笑脸,心里也踏实了——只要大伙一条心,合作社肯定能发展得更好。
接下来的几天,场院里天天都很热闹,脱粒机“嗡嗡”地响着,麦粒一袋袋地装满,村民们的笑声此起彼伏。张彩霞每天都来送水送饼,看着丈夫熟练地操作机器,看着村民们高兴的样子,她的心里也满是欢喜——这日子,就像这金黄的麦粒一样,越来越饱满,越来越有盼头。
有天晚上,忙完活后,谢文东和张彩霞坐在场院的麦堆旁,看着满天的星星。谢文东忽然说:“彩霞,等合作社再攒点钱,咱不仅要买拖拉机,还要买播种机、收割机,让咱村的地里都用上机器,让大伙再也不用那么辛苦。”
“好啊,”张彩霞靠在他的肩上,“我跟你一起等,一起看着合作社越来越好。”
谢文东握住她的手,心里充满了希望。他想起当年打鬼子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现在,他的愿望不仅实现了,还能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用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机器。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活,那些牺牲的弟兄们,也没白牺牲。
可他心里还有个疑问:合作社要发展,光靠买机器还不够,下一步该往哪儿走?是多种粮食,还是种点别的经济作物?县城里的合作社都开始搞养殖了,他们要不要也试试?还有,要是别的村也买了机器,他们村的优势就没了,该怎么保持领先?
这些疑问,像麦地里的杂草,在他心里慢慢长起来。他看着身边熟睡的张彩霞,看着场院里安静的脱粒机,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管下一步有多难,他都要带着村民们走下去,像当年带着弟兄们打鬼子一样,勇往直前,不退缩。
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出来,谢文东就叫醒了念军,带着他去场院看脱粒机。念军看着机器“嗡嗡”地转着,眼里满是好奇:“爹,这机器真厉害,往后我也要学用它!”
“好啊,”谢文东摸了摸儿子的头,“等你长大了,不仅要会用它,还要学会修它,甚至造出更好的机器,让咱村的日子过得更好。”
念军点了点头,小拳头攥得紧紧的——他要像爹一样,为村里的人做贡献,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
谢文东看着儿子的模样,心里忽然有了答案——合作社的下一步,不仅要发展机器,还要培养年轻人,让念军他们这些孩子长大后,能带着合作社走得更远。只是,培养年轻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要是遇到别的困难,比如天灾,比如市场变化,他们能挺过去吗?
脱粒机还在“嗡嗡”地转着,麦粒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村民们的笑声还在继续。可谢文东知道,合作社的发展道路,不会一直这么顺利,肯定会有坎坷,会有挑战。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带着村民们克服这些困难,不知道合作社的下一步会走向何方。但他知道,只要他和村民们一条心,只要他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发展道路。
只是,这条道路上,还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等着他们?他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疑问,像夏末的云,飘在谢文东的心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散开。而这台新机器,是他们走向更好日子的开始,还是会带来新的难题?谢文东不知道,他只能带着村民们,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