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多元宇宙记录册:无尽记录与收纳 > 第187章 厌神论

第187章 厌神论(2/2)

目录

- 原始阶段:零散的愤怒(个体觉醒):最早的厌神者是遭受不公神罚的凡人——如被神明夺走孩子的母亲、因无心之失被灭族的部落成员,他们用歌谣、诅咒表达对神明的憎恨(“你高高在上,看不见我们的血”),但尚未形成系统思想。

- 发展阶段:对神性的质疑(群体反思):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智者开始用理性解构神明叙事——他们发现“神的旨意”总是与祭司、贵族的利益一致(如“神说穷人应安于贫困”),“神罚”的受害者往往是反抗权威的人。这一阶段的厌神论者开始记录“神明的双重标准”,如编纂《神罚录》,列举“神明因小事施暴”与“对同类罪行纵容”的对比案例。

- 成熟阶段:系统性理论(思想体系):当凡人社会出现“非神权主导的文明”(如依赖科学、互助生存的城邦),厌神论逐渐成型。其核心是“凡人主体性”的觉醒:主张凡人生存的意义不应由神明定义,道德的标准应基于“凡人的共同利益”(如减少苦难、促进公平),而非“神的意志”。

四、厌神论的实践:拒绝崇拜,重建凡人的主体性

厌神论者的行动纲领不是“弑神”(多数情况下实力不允许),而是“去神化”——通过拒绝承认神明的权威,构建属于凡人的生存逻辑:

- 思想层面:解构神性叙事:

他们批判“神创论”,主张凡人的文明成果是“自身劳动的结晶”(如“耕种技术不是神赐,是祖先无数次失败的总结”);质疑“神谕的真实性”,揭露所谓“神的启示”往往是祭司或统治者的伪造(如“某国王以神谕为由发动战争,实则为了掠夺资源”)。

- 文化层面:创作反神叙事:

在文学、艺术中塑造“反抗神明的凡人英雄”(如用智慧欺骗神明、用团结抵御神罚的角色),或揭露神明的“凡人化弱点”(如神明的嫉妒、懒惰、愚蠢)。某部厌神论史诗中,神明因“嫉妒凡人的创造力”而摧毁工坊,最终却被凡人用“不依赖神力的机械”击败,隐喻“凡人的智慧足以对抗神性霸权”。

- 实践层面:建立“无神共同体”:

他们组建不供奉神明的聚落,用“互助契约”代替“神的律法”(如“丰收时优先分配给老弱,而非献给不存在的神”),用科学与经验应对自然灾难(如修建水利而非祈祷降雨)。这些共同体证明:凡人无需神明,也能生存、发展,甚至活得更有尊严。

五、厌神论的核心诉求:凡人生存的“去神化”

厌神论者不追求“消灭神明”,而是追求“让神明退出凡人生存的核心舞台”:

- 他们要求“神明的权责对等”:若神明宣称“掌管凡人命运”,就必须承担“保护凡人免受无妄之灾”的责任,而非“用命运当借口肆意奖惩”;

- 他们主张“凡人的道德自主”:善恶应由凡人共同定义(基于减少苦难、促进公平),而非由神明用力量强加;

- 他们渴望“生存的主体性”:凡人生存的意义,是为了彼此的幸福,而非为了“取悦神明”或“证明对神的忠诚”。

六、神明的反驳与厌神论的回应

- 神明:“凡人渺小,不懂神的智慧与计划。”

厌神论回应:“不懂不代表可以被肆意对待。正如成人不应因孩童‘不懂道理’就随意打骂,神明若真有智慧,更应理解凡人的局限,而非用‘不懂’作为压迫的借口。”

- 神明:“神罚是为了维护宇宙秩序,短期痛苦是为了长期平衡。”

厌神论回应:“由神明定义的‘秩序’,本质是‘对神性有利的秩序’。若秩序需要牺牲无辜的凡人,那这种秩序本身就不该存在——凡人有权建立自己的秩序,哪怕不完美,也至少为了凡人的利益。”

- 神明:“没有神的守护,凡人会在混乱中自我毁灭。”

厌神论回应:“历史上,凡人因‘神的嫉妒’‘神的战争’而毁灭的次数,远多于因‘自我混乱’而毁灭的次数。真正保护凡人的,从来不是神明,而是凡人之间的互助、智慧与勇气。”

厌神论的终极意义,不是“与神为敌”,而是“为凡人争权”——它撕开神明“仁慈、宽宏、至高”的假面,揭露神性霸权的本质是“用力量垄断道德与生存权”。在厌神论者眼中,凡人最该敬畏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彼此的生命、劳动与团结——因为这些,才是凡人生存真正的根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