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多元宇宙记录册:无尽记录与收纳 > 第185章 医之界

第185章 医之界(2/2)

目录

- 核心技术:意识场重构术

针对不同的意识损伤,治疗方式各异:

- 记忆修复:若意识体丢失关键记忆(如忘记自身身份),医者会从“万灵共识库”中调取其过往的“意识印记”(所有意识体进入医之界时,生态核心会自动备份其初始意识数据),通过“记忆锚定波”将印记注入意识体,引导其自主重组记忆(而非直接植入,避免意识排斥);

- 情绪净化:对于负面情绪淤积(如仇恨、恐惧),医者不会直接消除情绪(视为“意识的一部分”),而是用“共情引导法”——让共情者进入意识体的“情绪核心”,与其共同经历引发情绪的事件(如战争创伤),通过“理解与接纳”化解情绪的极端化(如让仇恨转化为“对和平的渴望”,恐惧转化为“对生存的珍视”);

- 自我认知修复:针对“我是谁”的认知混乱(如意识体同时认为自己是“战士”和“平民”),医者会用“意识锚”(一种能强化自我认同的能量晶体)植入其意识核心,锚定其最本质的“自我定义”(如“我是经历过战争的幸存者”),再逐步整合矛盾的认知碎片,最终形成自洽的自我认知。

4. 对“死亡”的逆转:生命重启技术

医之界没有“不可逆的死亡”,只有“生命形态的临时中断”:

- 若生物体的躯体完全损毁但意识尚存(如被爆炸气化),载体师会在1小时内为其定制“新躯体”(基因序列与原躯体完全一致,或根据意识偏好微调),再由意识修复者将意识导入新躯体,实现“复活”;

- 若意识体完全消散(如被强大外力抹去),生态核心会启动“意识备份还原”——将共识库中储存的意识印记注入“意识培育舱”(一种能培育新意识体的生物装置),7天后即可生成与原意识体完全一致的新个体(保留所有记忆与性格,视为“生命的重启”)。

但这种技术有严格限制:必须获得生命的“预授权”——所有进入医之界的生命,都会被询问“是否允许在消散后被还原”,只有同意者才会被备份。对于拒绝备份的生命(如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医者会尊重其选择,仅为其举行“生命送别仪式”(用能量花瓣编织棺椁,让其意识自然回归宇宙)。

四、伦理准则:疗愈的边界与底线

医之界的“医者仁心”并非无原则的“圣母心”,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伦理体系上,核心是“尊重生命的自主与本质”。

- 准则一:不强迫治疗,哪怕对方是“恶”

医之界将“恶意”“贪婪”“仇恨”定义为“意识失衡症”,但治疗必须基于对方的主动请求。例如,一个以杀戮为乐的恶意生物闯入医之界,即使它攻击医者,医者也会先尝试“非伤害性约束”(如用能量网限制其行动,不造成疼痛),再询问“是否需要治疗你的愤怒与暴力倾向”;若对方拒绝,医者会放行(但会在其离开前植入“创伤预警器”——若其伤害其他生命,预警器会向附近的医者发送信号,以便及时治疗受害者)。

- 准则二:不篡改生命的本质,只修复损伤

治疗的目的是“让生命回到最佳状态”,而非塑造“完美生命”。例如,一个天生内向的生物,医者不会将其“治疗”为外向性格(视为篡改本质),但会帮助其缓解“社交恐惧”(视为意识损伤);一个喜欢冒险的生物,即使频繁受伤,医者也会全力治疗,但不会阻止其冒险(冒险是其生命的核心特质)。

- 准则三:承认“无法治愈”的存在,接受生命的自然终点

医之界的医术并非万能——对于“绝对虚无”(如意识体彻底消散且无备份)、“自愿终结”(如生命主动选择不再存续),医者会坦然接受:

- 他们会为无法治愈的生命举行“感恩仪式”(感谢其存在为医之界带来的认知);

- 对于选择终结的生命,载体师会为其定制“消散舱”(一种能让生命在愉悦中自然转化为能量的装置),共情者会陪伴其度过最后时光,倾听其遗愿(如“希望将能量回归生态核心”)。

五、文化与日常:疗愈融入生命的每一刻

医之界的文化没有“艺术”“娱乐”的明确分类,所有创造与活动都服务于“理解生命、促进疗愈”。

- 语言与沟通:

通用语言是“生命语”——一种由“情绪波动”“能量频率”和“图像符号”组成的复合语言,能直接传递“感受”而非“概念”。例如,“痛苦”一词对应的不是发音,而是“低频能量波动+收缩的图像”,任何生命(无论物种)听到都能瞬间理解其含义。这种语言从根源上避免了“误解”(被视为“沟通损伤”),减少了冲突的可能。

- 建筑与居所:

所有建筑都是“活体结构”:

- 医者的居所是“共生树屋”(一种会根据居住者的生命状态调整形态的植物)——若居住者疲惫,树屋会自动收缩枝叶形成“封闭空间”(提供安静环境);若居住者受伤,树干会分泌“修复树脂”(通过空气传递到伤口处);

- 公共治疗场所是“疗愈穹顶”(直径100米的半透明生物膜建筑),穹顶内壁能显示实时的“生命数据流”(如当前正在接受治疗的生命数量、各生态球的能量平衡状态),供所有医者参考。

- 仪式与庆典:

没有传统节日,只有“生命节点庆典”:

- “新生礼”:为新诞生的生命(包括生物、能量体、意识体)植入“意识接口”,记录其初始生命数据,共情者会为其吟唱“生命祝福曲”(一种能强化生命韧性的声波);

- “修复礼”:当一个长期受创的生命(如被仇恨困扰百年的意识体)完成治疗时,所有参与治疗的医者会围坐成圈,释放“共鸣能量”(形成彩色光带),既是对生命的祝福,也是对“疗愈本身”的致敬;

- “回归礼”:为选择终结的生命举行,医者会将其转化的能量引导至“生命树”(医之界的核心植物,能吸收能量并孕育新生命),让其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存在。

六、对外互动:无界的疗愈邀约

医之界不封闭,而是主动向所有宇宙开放——通过“意识通道”(连接不同世界的能量裂隙),向其他世界的生命发送“疗愈邀约”(一种温和的意识信号,内容为“若你正经历痛苦,我们愿提供帮助”)。

- 对待外来者的态度:

- 无论对方是善意(如寻求治疗的难民)还是恶意(如试图破坏的侵略者),医之界的第一反应都是“治疗”:

- 对善意者:提供免费治疗(包括躯体、能量、意识层面),若其愿意留下,可成为医之界的一员;若想离开,会赠送“便携修复器”(一种能自行修复轻微损伤的小型装置);

- 对恶意者:先以“非伤害性手段”阻止其破坏(如用能量网限制行动、用意识波安抚情绪),再评估其“恶意根源”(如是否因痛苦、恐惧而产生攻击性),若对方拒绝治疗,会被“引导”出医之界(而非驱逐,避免造成心理创伤)。

- 争议与坚守:

其他世界对医之界的态度分化:

- 认同者视其为“天堂”(如饱受瘟疫折磨的世界,将其视为救赎);

- 质疑者认为“永生与无痛苦”违背自然(如信奉“生死轮回”的文明,拒绝其治疗)。

对此,医之界的回应始终如一:“疗愈不是强加的真理,而是一种选择。我们提供的不是‘完美’,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存在’的可能。”

医之界的终极形态,是“生命与意识的共生实验室”——这里没有疾病、没有死亡、没有仇恨,却并非乌托邦式的空洞完美,而是建立在“尊重、理解、自主”之上的疗愈共同体。在这里,医术是手段,而“让每个生命都能如其所是地绽放”,才是最终的目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