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好日子三转一响带咔嚓(2/2)
“确实那时候的手表太珍贵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买不起!”王幺爸感慨地说。
“到了七十年代,上海手表厂推出了新产品,新款‘宝石花’牌手表,那手表真是漂亮,高字平盘,尤其是手表上的一朵宝石花,能和外国名表‘梅花’表相媲美,质量也非常好,一般要用很多年都不坏,甚至有的用了几十年,用了一辈子都还在用。”
“那时的表,质量既过硬又过关,只要有表,人人都非常爱惜!”王幺爸点头说。
“那时除了上述国产表之外,外国名牌手表在北京等大城市也能买到,但价格太贵,一般比国产表贵一半以上,如瑞士等国生产的浪琴、雷达、梅花、天梭、欧米茄、大罗马等手表,起码都得二百多元,这个价位对于普遍老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能买上一块国产表就很不错了。”王二哥说。
“这些名牌手表,我听都没听说过更没看到过,当然更不会去买,也买不起呀!”王幺爸感慨地说。
“我们再说说‘三转’中的一转缝纫机,过去买一件新衣服非常不容易,当时成件、成套的衣服很少很少,大家都是在供销社或百货公司直接买布料,然后请裁缝量体裁衣制作,给一点制作费。而且当时买布料要布票,你就是有钱没有布票,恐怕也搞不到事。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种很广的说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时每家每户娃儿大小都多嘛,一家一般都有四五姊妹,多的甚至七八个。所以做衣服都做得比较大套,穿起来不很合身,衣袖长了挽起来,裤儿脚脚长了也挽起来,大娃长大长高穿不得了二娃子接着穿,二娃子穿不得了三妹子接着穿,甚至可以穿到老四老五,也许你会问衣服旧了破了咋个办?其实很简单,旧了没关系,破了补上巴巴后再穿,一件衣服穿到最后也许巴上重巴,但都还舍不得扔掉,有的继续穿下去,实在穿不了,就将这巴上重巴的衣服剪下来用拷拷打‘壳子’(鞋面),干了以后按鞋样剪‘插底’,最后再做成布鞋,当时买双黄胶鞋都要几块钱,对一般老百姓来说也太贵了,更别说买皮鞋了,就只有自己做布鞋穿,这种布鞋又厚重又结实,穿很多年都穿不坏,深爱农村老头老婆婆的欢迎。”王二哥继续说。
“当时人家太穷了,那时家家差不多都有针线筐,里面装的都是打插底行针(长针)、顶针、小针、麻绳等针头线脑,小块小块的新旧杂布头儿啥子的,用起来方便。那时的缝缝补补都是手工做,如果能有一台缝纫机那该多好呀,这是每个家庭妇女的梦想!”这时很久不说话的王幺娘开口说话了。
“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也成了家庭追求的目标。一来可以缝缝补补,补出来的衣服平整、美观,比手缝的针脚细密,穿着更舒服。二来有些心灵手巧的姑娘、小媳妇们能把旧衣服翻新,实在不满意的衣裤可改成其它样式,能把大改小、翻新花样,一机多用,改变一大家子穿衣着装的面貌,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来缝纫机放在家里也是件摆设,很气派,大家进来一看都会‘啧啧’称赞,说你家好富裕,还有缝纫机呢,就是说儿媳妇、嫁女儿都脸上很有光彩。”王二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