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台上样板戏台下娃娃书(2/2)
“就是、就是!”王幺爸说。
“还有就是那时娃娃书、小人书,就是连环画,通俗但不低俗,很有品位,小娃娃儿的好多知识是从里面来的。记得小时候的四大名着、历史故事、诗词歌赋,好多知识都是来源于小人书,是很多小娃娃们童年时代记忆里最刻骨铭心,一辈子都永远难以忘怀的。比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这些小人书,常常是很多小孩子星期天打发时间的好东西。那时候绘制小人书的作者水平就是高,小人书的画面大多都非常丰富、很精彩的。一般连环画有两种,一种是手工绘制的,一种是电影电视翻版。这种电影的小人书很神奇,其实就是一个个的电影镜头的剧照,书除了封面是彩色的以外,内容都是黑白的。
“我们家穷,没有钱买不起包括小人书在内的所有书。”王幺爸遗憾地说。
“也是,很多很多家庭当时都很穷,都买不起。”王二哥继续说,“小人书中最流行的是《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根据名着改编的小人书,这类书很多都是系列的。一本小人书的售价从几分钱到几角钱,对那时生活都成问题的人家来说,绝对是个很大的费用,于是小人书的阅读主要靠传阅,从这家借到那家,再从那家再转回这家。许多人都有收藏小人书的经历。那时,把买来的或者借来的小人书放到一个纸箱子里,不少人能够收藏好几本,甚至20本以上就算比较多的了。遇到好看的书就不想借,而借了的娃儿又不想还给别人。”
“小人书,对那时的小娃儿影响非常大,给这些娃儿的影响也非常深刻。”王幺爸说。
“得到了一本新的小人书,再忙再急也不会立刻就把它读完,而是找到一个最安静的时刻、安静的角落,搬一个小凳子,把书放在大凳子或拿在手上,然后开始慢慢地看、慢慢地阅读,很快就沉浸在小人书故事情节中去了。看完以后意犹未尽,再找时间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许许多多遍,直到把书看烂了都还要看,还不肯丢弃。另外还有一种,买不起小人书的娃儿,成绩好受到老师表扬的,在家积极帮大人干活的,可以向大人要一分两分钱,家长有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会慷慨大方地给,小娃儿就可以到公社门口、街边、学校旁的书摊去租一本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了。”
“过去那个年代,真的太让人感慨万分了!”王幺爸说。
“1970年左右,社会上有一种流行说法‘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就是大家期盼的共产主义生活。而新人结婚呢,有所谓的‘四个一工程’,就是一张双人床,一只热水瓶,一个搪瓷盆,一个痰盂。”王二哥继续摆龙门阵。
“对对对……对!”王幺爸点了点头说。
“解放前追求的是不受压迫,不受地主和资本家欺压剥削。解放后是土地改革,追求吃饱饭,人身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后来就是优质的物质生活保障,这种追求像波浪一样阶梯式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着不断的变化。”王二哥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各个时代变了要求就不一样了。”王幺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