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集:塞北的商驻(2/2)
第二天一早,工匠们就开工了。老周带着阿木和几个商队的汉子,用石碾夯土,云中的土是冻土,一锄头下去,只留下一个白印子,阿木的手震得发麻,汗都流了出来,却不敢停——冻土得趁白天暖和点赶紧挖,不然到了晚上更硬。老周找了个法子,让汉子们烧热水,往冻土上浇,水一渗,土就软了些,挖起来也省力。
王伯和老陈忙着做木框架,屋顶的梁得用结实的榆木,窗户框要做得小而厚,老陈刨木头的时候,手指冻得不听使唤,刘婶就把暖手的铜炉递给他:“歇会儿再弄,别冻坏了手,后面还得靠你呢。”
刘婶则带着几个本地的妇人,编羊毛毡。云中的羊毛多,妇人手里的针线麻利,很快就编出了厚厚的毡子,刘婶教她们在毡子边缘缝上布条,这样铺在屋顶上不容易滑。巴特尔也没闲着,每天骑着马去附近的村落,找村民借工具,还买了不少羊粪——羊粪晒干了能烧火,比柴火耐烧,还暖和。
赵叔每天都要去工地转好几圈,看看墙夯得结不结实,木框架安得稳不稳。有天傍晚,他发现夯好的土墙有点裂,赶紧叫老周过来:“是不是麦秸掺少了?冻土容易裂,得多掺点麦秸,再浇点水,让土和麦秸粘得牢点。”老周赶紧照做,第二天再看,土墙果然没再裂。
半个月后,驻点的主体结构差不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墙厚三尺,屋顶铺了两层羊毛毡,外层盖着涂了桐油的麻布,窗户镶着涂了桐油的布,门是双层的,内层挂着羊毛毡。屋里盘了两个火炕,火炕的烟筒从墙里通到屋外,烟筒口朝下,这样风不容易灌进来。驻点旁边还建了个马棚,也是半地穴式的,铺着干草,能给骆驼和马避寒。
完工那天,巴特尔请大家喝奶茶,吃手抓肉。王伯把火炕烧了起来,没多久,炕就热了,屋里的温度也渐渐升了上来,阿木脱了外面的羊毛毡,只穿棉袄还觉得暖和:“赵叔,这驻点也太舒服了,比楚地的还暖和!”
正说着,外面刮起了大风,雪又下了起来。众人趴在窗户上看,风把雪吹得漫天飞,却没一点吹进屋里,屋顶的雪也没积多少,顺着涂了桐油的麻布滑了下来。巴特尔笑着说:“以前这时候,驻点里早就冷得没法呆了,现在屋里这么暖,就算下再大的雪,商队也能住得安稳了!”
过了几天,第一支商队来了——是从西域来的,带着香料和葡萄干。商队首领看到新驻点,眼睛都亮了,进了屋就往火炕上坐,摸着暖和的炕沿,笑得合不拢嘴:“巴图尔,你这驻点改得好啊!以前冬天来云中,我都怕冻坏了货物,现在有这么暖和的地方,以后冬天我也来!”
驻点里热闹起来,刘婶煮了姜茶,给商队的人驱寒;王伯帮着烧火炕,让大家住得舒服;阿木则给商队的骆驼喂干草,还加了点粟米,骆驼吃得欢,尾巴甩个不停。
晚上,众人围坐在火塘边,喝着奶茶,吃着烤饼。赵叔看着热闹的场面,心里踏实了——云中的驻点改好了,商队冬天也能走这条道了,以后楚地和塞北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他想起出发前,楚地的秦斩大人说的话:“好法子不是照搬,是跟着土地变,跟着百姓的需求变。”现在看来,确实是这么个理。
巴特尔给赵叔满上奶茶,举起碗:“赵叔,谢谢您!您给云中建了这么好的驻点,我代表云中的商队,敬您一碗!”赵叔接过碗,喝了一口,奶茶的奶香混着姜的辛辣,暖到了心里。他看着窗外的雪,心里琢磨着:下次再来,是不是可以在驻点旁边建个小铺子,卖些楚地的布料和云中的皮毛,让商队的人能多换点东西?
雪还在下,屋里却暖融融的,火塘里的火噼啪作响,映着每个人的笑脸。驻点的灯亮着,像黑夜里的一颗星,指引着商队的方向,也温暖着塞北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