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持敬斋随笔 > 第171章 始终

第171章 始终(2/2)

目录

遗憾的是,世间多的是"功败垂成"的故事。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却在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最终垓下被围,自刎乌江;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将领们迅速腐化,从"均田免赋"的义军沦为骄奢的权贵,最终政权覆灭。这些教训无不印证: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终点,越需要警惕懈怠与傲慢。

善始与善终,从来不是割裂的两端,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善始善终正是这种统一的生动体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二十七载编撰《本草纲目》,既要在开端时立下"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志向,又要在过程中克服"穷搜博采,芟烦补阙"的艰辛。他亲自上山采药,亲尝百草,纠正前人谬误,最终完成这部药物学巨着。这种从始至终的投入,正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善始善终需要建立内在的节奏,避免急功近利。《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运行有其规律,人生行事亦需有度。清代学者戴震十岁时读书,私塾先生教《大学章句》,他不满足于表面解释,反复追问"朱子何以知道如此",直到先生无法回答,承认"此非童生所及"。这种不急于求成、务求甚解的态度,让他最终成为清代考据学的代表人物。真正的坚守,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在持续中找到平衡,在坚持中积蓄力量。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更考验善始善终的能力。有人追求"速成",学技能浅尝辄止,做事业见异思迁;有人沉迷"流量",为短期利益放弃长期目标,为表面光鲜牺牲内在价值。这些行为看似抓住了机会,实则在不断消耗初心。反观那些成就事业的人,如"敦煌女儿"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敦煌,一守就是六十余年,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老者,她用一生守护莫高窟,让千年壁画焕发新生。这种坚守,正是对善始善终最好的诠释。

人生如写文章,开篇要引人入胜,结尾要余韵悠长。善始善终,不是要求完美无缺,而是保持对初心的敬畏,对过程的负责。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份"夙夜忧叹"的谨慎,正是善终者应有的态度。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毕生钻研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到三十载隐姓埋名研究核潜艇的黄旭华,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开端的轰轰烈烈,而在于终点的问心无愧。当我们在人生路上感到疲惫时,不妨想想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守者;当我们面临诱惑想要放弃时,不妨默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古训。

善始善终,说到底是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对理想的尊重。愿我们都能以"不忘初心"的清醒开启前路,以"方得始终"的笃定走向远方,在漫长岁月中,活成自己敬佩的模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