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始终(1/2)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古老的箴言穿越三千年风沙,依然在警示世人:凡事开端易,善终难。从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蛰伏,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践行,历史长河中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名字,无不是以"善始善终"为圭臬。人生如远行,若想抵达理想的彼岸,既需"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开启征程,更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走完长路。善始善终,是穿透浮躁的定力,是对抗懈怠的修行,更是成就卓越的必经之路。
万事之始,若想立意高远,必先有澄澈的初心与破局的勇气。屈原在《离骚》中写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以千里马自喻,立志为家国开辟前路。这种初心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价值选择。北宋名臣范仲淹年轻时在应天书院苦读,寒冬腊月用冷水洗面提神,有人送来美食,他却婉言谢绝:"一旦享受了美味,将来怎能再吃苦?"正是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初心,支撑他在仕途上始终以民生为念,最终成为一代贤相。
善始的关键,在于拒绝平庸的诱惑,敢于为理想立高标准。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研读《笔说》,成年后更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若满足于浅尝辄止的临摹,或许能成为普通书家,却难有"书圣"之名。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真正的开端,必然伴随着对卓越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能让人在起步时就站在更高的格局上。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误把"开端"等同于"起点",以为有了想法便是开始。殊不知,没有行动力的初心只是空想,没有使命感的起步终将迷失。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做一件事,就要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善始者,既要心怀"致君尧舜上"的宏愿,更要迈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第一步,让初心在行动中生根。
若说善始是点燃火炬,善终便是让火焰持续燃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重复做的事,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这种重复,正是善终所需的持恒。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始终笔耕不辍,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他在颠沛中完成了4800余首诗词的创作,最终成为宋代文学的巅峰。他的成就,不在一时的才情迸发,而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善终的过程,往往是与人性的弱点正面交锋。《论语》记载,孔子在陈绝粮,弟子们饿得站不起身,子路忍不住抱怨:"君子也会陷入困境吗?"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真正的坚守,正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原则。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明朝灭亡后拒绝仕清,遍历北方各地,实地考察地理民情,耗时二十余年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他在《日知录》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份担当不是口号,而是用半生光阴践行的承诺。
面对中途的诱惑与干扰,善终者需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的定力。唐代书法家怀素以草书闻名,年轻时为求深造,千里迢迢从湖南到长安拜师。当看到京城的繁华时,他没有沉迷其中,而是在寺庙里苦练书法,用秃的笔堆成了"笔冢"。这种定力,让他在艺术之路上始终前行,最终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正如《道德经》所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把终点当作新的起点来对待,才能在漫长的征程中保持清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