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时光流逝(2/2)
然而,就在仕途达到顶峰之时,上官明远却做出了与其祖父上官乃大相似的决定。在担任阁臣数年后,眼见朝中新一轮党争苗头再起,他于五十岁盛年,上表请求致仕,理由与祖父当年如出一辙:“年力就衰,难膺重任,乞骸骨以让贤路。”
此举再次震动朝野。皇帝再三挽留不成,感其功绩与高风,准其致仕,加封太子太师,荣宠备至。
上官明远的急流勇退,将上官家“不恋权位、知所进退”的家风演绎到了极致,也为家族规避了可能到来的政治风险。
与此同时,上官家的血脉和事业,开始了更为多元的分流。
上官明远致仕后,并未回靖园,而是在京郊购置了一处雅致园林,着书立说,教书育人,将毕生所学和家族传承的为官之道,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年轻士子,开创了“上官学派”,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国家未来。
上官明轩则彻底投身于他热爱的经济领域。他不仅继续参与市舶司的管理顾问工作,还将商业版图扩展到海外,组建了自己的船队,远航南洋、西洋,成为名震中海的传奇商人。他将海外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海国见闻录》,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其子孙后代,也多从事商贸,形成了庞大的商业世家。
上官静姝的女儿林婉儿,其夫婿在官场稳步晋升,最终官至一省布政使。婉儿相夫教子,持家有方,更以其智慧在幕后为丈夫处理了许多疑难杂症,被尊为“女中诸葛”。其子女,或科举入仕,或从事文教,皆有所成。
上官家的其他分支,也散布各地,有的坚守田园,成为地方乡绅;有的投身文教,成为书院山长;有的则凭借家族余荫,在各级衙门担任吏员……上官乃大的血脉,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深扎入了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
时光流逝,朝代更迭。
曾经的煌煌帝国,终究难逃历史的周期律,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衰亡。新的王朝取而代之,旧日的繁华与纷争,都化作了史书上的几行墨迹。
上官家作为前朝显赫一时的家族,自然也受到了冲击。然而,由于其历代家主多有急流勇退的先见之明,家族并未在王朝末路的剧烈动荡中遭受毁灭性打击。他们失去了大部分的政治特权和不菲的家产,但核心成员得以保全,更重要的是,那份传承了数代的精神内核,未曾丢失。
在江南某处宁静的村落,一座看似普通的宅院里,一位上官家的后人,正在教导族中孩童读书。他手中的教材,并非只有四书五经,还有先祖上官乃大的部分札记、上官守业的书信集录、上官明远的策论摘要,以及上官明轩的《海国见闻录》。
“……持重守中,非为怯懦,乃明辨大势之智慧;心正骨硬,非为迂腐,乃坚守底线之勇气。先祖乃公,起于微末,官至尚书,晋位侯爵,然终其一生,所求非权位之显赫,乃内心之安宁与家国之责任。此乃我上官氏立身之本……”
孩童们稚嫩而认真的诵读声,在庭院中回荡。
不远处,族中祠堂里,香火袅袅。牌位林立,从上官乃大、苏婉清,到上官守业、守谦,再到明远、明轩……一代代的名字,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沉浮。
没有永恒的权势,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总有一些东西,能够穿越时间的壁垒,在血脉与文化的传承中,获得不朽。
上官乃大的传奇,始于一场并非轰轰烈烈的婚姻,历经宦海浮沉,权力巅峰,归隐林下,其精神又在子孙后代的奋斗、抉择与分流中,不断丰富、延展。它最终沉淀下来的,不是显赫的官爵,不是富可敌国的财富,而是一种融入骨血的风骨与智慧——一种在任何时代,都能指引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面对抉择、如何承担家国责任的宝贵财富。
这烟火人间,他曾真切地活过,爱过,奋斗过。他的故事,似乎结束了,却又仿佛在每一个秉持着类似信念的后人身上,悄然延续。
传奇,终归于平凡。而不朽,正藏在这平凡的人间烟火,与不灭的精神传承之中。这,或许就是上官乃大,这位并非生于星海、却将根须深植于大地的凡人,所经历的最漫长、也最波澜壮阔的“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