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各抒己见.(2/2)
然而,就在吴权欲要开口之际,文官班列中,以首相邴原为首,盖勋、华歆等重臣纷纷出列。他们的脸上没有武人的激昂,更多的是沉甸甸的忧虑。
邴原的声音沉稳而恳切:“陛下,大将军与沮授军师之策,气魄恢宏,确能振奋人心。然,老臣不得不问,如此三线同时进行大战,钱粮从何而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乃千古至理。”
户部尚书吴芝立刻应声出班,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账簿,语气沉重:“陛下,首相所言甚是!去岁汉中大战,今年初远征瀛洲,两场大战耗时一年有余,国库耗费甚巨。如今仓廪存粮,仅够支撑现有边防及国内日常用度,若同时开启三场大规模战事,臣……臣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预计三个月后,前线大军便将面临断粮之危!”
工部尚书枣祗也紧接着奏报,他的声音带着焦急:“陛下,吴尚书所言非虚。不仅如此,汉中、南阳两地因战火波及,百姓流离失所者众。工部正在全力收拢流民,安置居所,分配田地,以恢复生产,安抚民心。此项所需钱粮,缺口巨大!尤其是南阳,前番秋粮遭蜀军抢掠焚烧,民间存粮殆尽,如今尚需朝廷拨粮抚恤,稳定地方,否则恐生内乱啊!”
兵部尚书田豫的奏报则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困境:“陛下,就兵甲器械而言,库存尚可应对当前规模战事。然,若战争持久,或如大将军所言,后续需大规模反攻蜀吴本土,则兵力征调不成问题,但兵甲、弓弩、箭矢、攻城器械的损耗与补充,工坊恐怕难以在短期内赶制出来。原料、工匠、工时,皆是瓶颈。”
一位位重臣的禀报,如同一盆盆冷水,接连浇在吴权那团火热的雄心之上。他脸上的振奋之色渐渐褪去,眉头重新紧锁起来。他并非不通政务的昏君,深知这些看似琐碎的“钱粮”、“器械”、“流民”问题,才是决定战争胜负最根本的基础。徐晃、沮授勾勒出的宏伟蓝图固然壮丽,但若没有坚实的国力支撑,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随时可能坍塌。
金碧辉煌的勤政殿内,那股激昂求战的气氛渐渐被一种更为复杂、更为现实的凝重所取代。吴权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座的扶手,目光再次投向那幅巨大的舆图,但这一次,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审慎与权衡。统一华夏的雄心,与国库空虚的现实,在这位帝王的脑海中激烈地碰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