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公主她只想登基 > 双方争议

双方争议(2/2)

目录

她的眼神冷了下来,直接打断底下那位正要开口的大臣,语调铿锵地说道:“再者,即便依尔等之意减免官员俸禄,也只能救急不能救穷,国库依旧没有新的进项。”

“还是说,诸位愿意倾尽家财,为国效力?”

她的声音没了之前的温和,话中尽是不可置喙的威严,“均输法势在必行,但为稳妥起见,我欲先在司隶、凉州、并州三地试行。”

“卢太尉?荀侍中?”

两人相继躬身拱手,依礼出列,臣在。

“着你二人推举贤明清正之人为均输令、丞,并在平乐观举行面向太学、鸿都门学的考试,从中择选精通术算、德才兼备的士子,外派为均属官、吏。”

“唯。”

“今日事既已议定,诸君便各自离开吧。”

语罢刘晞便起了身,带着蒹葭进了内殿,再没给那些议论纷纷的朝臣半个眼神。

宫殿的主人都已经离开了,那么受召而来的臣子们自然也没有多留的道理。然而朝臣们三三俩俩地离开之后,并没立马回到自己办公的官署之中。

这帮怏怏不平的老臣们一合计之后,同心并力地向东而去,跪到了天子的德阳殿前,情真意切、潸然泪下地陈述着均输法的弊端,最后凛然正色地请命:

“请陛下收回成命!”

在这些朝中重臣甫一出现在德阳殿前时,门外的小内侍就匆匆忙忙地将情况禀报给了皇帝刘辩。

小皇帝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心中没底,忍不住跑到小窗前,小心翼翼地观望起外边儿那些朝臣。

“众卿家为何到这儿来?”小皇帝面有犹豫之色,迟疑问道。

消息灵通的小内侍眼睛一亮,立刻便将崇德殿里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遭。

小皇帝迷迷糊糊地听完之后,整个人愈发云里雾里,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弄不清均输法的意义,也不知道这个举措究竟是好是坏,但他对自己的长姐有着天然的信任,对那位姿容清雅的荀侍中也十分喜爱。

……阿姊认可的事情,想来是不会出错的,刘辩很快就做好了决定,将自己身边的侍从唤过来。

片刻后,天子身边的内侍便在殿外臣子们望眼欲穿的眼神中,慢慢出了殿门。

杨彪率先道:“我等有要事欲求见于陛下,请内官为我们通传。”

内侍未曾应答,将腰背挺得笔直,悠悠负手而立,震声道:“天子口谕——”

本就长跪于地的朝臣们便伏下了身,叩首听命。

“朕才疏德薄,不通国事。幸有万年长公主上承先帝遗嘱,下秉流光厚德,宵旰忧劳,尽瘁事国。今愿以国事托之,见公主如见朕亲临。”

内官面色肃然地将皇帝的口谕念完,继而弯起唇角,笑眯眯地伸手去扶为首的大臣,道:“诸位若对国政有何异议,便去寻公主吧。陛下……”

内官故作长叹,“陛下此时正忙着温书呢。”

德阳殿前的动静,自然也传到了刘晞耳中。她安安静静地听完了线人的汇报,没有指责杨彪等人的行径,也没因为皇帝的行为感到开怀。

她望着窗外盛开的梅花沉默了一会儿,继而轻声吩咐线人道:“德阳殿的动静,往后都要仔细留意。”

“至于朝臣……”刘晞话音微滞,淡声唤来蒹葭,“明日那些朝臣若还要到德阳殿前长跪不起,你便带人备好氅衣、手炉、伞,亲自送到他们手上去。”

“外面的风雪可正冷呢,可别让旁人觉得我们苛待老臣……”

不管有多少人支持抑或反对均输法,这项政策确实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群臣对侍中荀彧的弹劾也一直未曾停下。

荀彧本人依旧是一派风轻云淡,不改从前的平和澹泊,倒是身在御史台的荀攸对此有些忧心。

在某日散值后的回程途中,荀攸终于忍不住出言试探,“叔父为何会倡导恢复均输法呢?”

青年闻言眸光微动,隽逸的脸上似乎还有些不解,用清亮的声音款款反问道:“这是利国利民的善政,不是吗?”

“自然。”荀攸不假思索地肯定了他的问题,缓缓道:“只是,攸觉得这与叔父往日的行事风格有些不符罢了。”

“公达多虑了。”率先下了马车的荀彧弯眉浅笑,无比自然地立在车前,伸手去扶荀攸。

虽说荀彧长荀攸一个辈分,但两人之中,真正的年长者却是荀攸。故而在荀攸面前,荀彧从不会自恃辈分。

荀攸生生将到了嘴边的叹息咽回去,无奈地下了马车,与叔父荀彧一同踏入马车。

联袂穿过月桥之后,荀攸到底忍不住开了口,委婉劝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叔父此举,实在有些冒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荀彧侧身望他,声音温柔却也坚定。

荀攸脸上的无奈之色愈发明显,敦劝道:“仲慈叔祖,想必也不愿意听到叔父这话……”

两人交谈间,却见府中的侍从匆匆前来。

“府外有宫中使者至,说要请您去接旨。”侍从向两人施了一礼,而后有些着急地向荀攸说道。

虽说使者只点了荀攸出府接旨,但圣旨临门,又岂能真的如此随便呢?就连避居雒阳的大儒荀爽也踏出了府门,同两位族中的后辈一起焚香设案,迎接宫中的旨意。

——这是一道擢升荀攸为御史中丞的旨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