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赵娥(2/2)
禄福令到场之后,目光在众人之间梭巡了一圈,终于定格在刘晞身上,十分惶恐地想拱手见礼。
刘晞察觉到县令的视线后,若无其事地拍了拍自己的衣摆,稍稍拱手还礼,随后伸手一指贾诩,道:“明府安好,贾公已侯你多时了。”
被推出来的贾诩面无表情地默认了刘晞的说法。而久在宦海沉浮的县令当即也明白刘晞不想在此时暴露身份,便十分僵硬地换了个方向,向贾诩见礼。
叙礼之后,县令便在两尊大佛的注视下,战战兢兢地开始审理起今日的案子。
在一边旁听的刘晞,也慢慢通过县令与众人的话,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其实今日这桩公案,该从十几年前说起。
李氏作为酒泉郡最大的豪族,行事向来跋扈,其子弟李寿曾因一件小事,便杀了赵娥的父亲赵君安。
当时的县令碍于李家权势,不敢也不愿处置李寿。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赵家自然不愿就此善罢甘休,遂立志要杀了李寿为父报仇。
可惜天意弄人,赵君安的三个儿子都死在了一场瘟疫中。赵家就此门户衰落,只剩下一个外嫁的女儿赵娥。
李寿闻此消息后大喜,以为再无后顾之忧。然而恰恰是这个被众人小觑的赵家女儿,苦练武艺,蛰伏数年,成功割下了杀父仇人的头颅。
赵娥在杀死李寿后,便提着李寿的脑袋到官府自首。接任的县令感其忠义,不愿拘捕赵娥,解下印绶欲与赵娥一起逃亡。
彼时的赵娥拒绝了县令的要求,言:“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2]?”
其辞气严厉,态度强硬,即便是守尉亦不能强令她离去,便将她下了狱。但不久后皇帝便下旨天下大赦,赵娥亦得到赦免归家。
当时的凉州刺史周洪和酒泉太守刘班,都觉得她是个义士,不仅上表赞颂她的事迹,而且还为她刊石刻碑。
赵娥的忠义之名遂广为流传。
这事本该就此尘埃落定,但九年后的今天,李寿的儿子李福也想报杀父之仇……于是便有了今日这一出。
这件事暴露了儒与法的矛盾。
大汉律法规定:杀人者该偿命。但自儒家文化兴起之后,便极为盛行“春秋决狱”,各级各县的官吏总喜欢用儒家的经典来判定案件。
在此情况下,赵娥为父报仇的行为,自然会受到主流舆论的欣赏乃至称颂。
但归根结底,此事的根本矛盾在于执法不严。
刘晞淡淡垂眸,等着县令的解决意见。
县令很想和稀泥,赵娥出身的赵氏、赵娥外嫁的庞氏、以及李福出身的李氏,那都是酒泉郡的大姓。
虽然说如今的赵氏已不比当年,可,可这些大族,他是一个也得罪不起啊。
但旁边还有尊虎视眈眈的煞神……刘晞他更得罪不起!便只好在李福恶狠狠的目光下,捏着鼻子按大汉律法办事。
“明府英明。”刘晞低赞一句,又授意贾诩借出亲卫,极其仗义地为县令提供了“囚徒直达”的服务。
事情解决之后,刘晞也不再多留,欲和贾诩共同离开。
却又顿了脚步。
“多谢贵人出手,救我母子性命。”
刘晞饶有趣味地看向赵娥,笑道:“夫人该谢贾公才是。”
赵娥带着儿子向刘晞深施一礼,回道:“妾虽眼拙,却绝不至于认错自己的救命恩人。”
刘晞微微挑眉。
一个年轻女郎和一个年长的男子走在一起,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贾诩才是两人中的话事人。
“夫人识得我?”
“贵人可是长在雒阳?”
“夫人慧眼。”刘晞心思一转,温和问道:“可愿从军?”
赵娥以为刘晞在问自己的儿子庞淯愿不愿从军,犹豫片刻后出言婉拒,行礼道:“贵人容禀,犬子并不擅……”
“非也。”刘晞笑着摇头,“夫人想岔了,我是问你愿不愿从军。你既知道我的身份,应该也知道我近来在招女兵。”
赵娥大惊,怔了好一会儿也没说出话来。
刘晞见她面露为难,便关怀道:“我观夫人似是有难处,难道……是尊夫不愿许?”
“贵人有所误会,先夫已去世多年了。”
“那……”不正好?
刘晞默默咽下后几个字,安慰道:“那真是遗憾。”
赵娥谢过刘晞的安慰,“多谢贵人好意,然妾业已年老力衰……”
刘晞打断道:“夫人此言差矣。我观你武艺卓绝,英姿勃发,至多不过三十余岁,何来年老一说?”
“我在禄福县还要停留几日,夫人可仔细思虑思虑,若改了主意,大可来官驿寻我。”
刘晞笑得爽朗,“望与君再会。”
[1]赵娥是从《列女传》的人物,也有记载说叫赵娥亲。
[酒泉庞涡母者,赵氏之女也,字娥。父为同县人所杀,而娥兄弟三人,时俱病物故,仇乃喜而自贺,以为莫己报也。娥阴怀感愤,乃潜备刀兵,常帷车以候仇家。十余年不能得。后遇于都亭,刺杀之。因诣县自首。曰:“父仇已报,请就刑戮。”禄福长尹嘉义之,解印缓欲与俱亡。娥不肯去。曰:“怨塞身死,妾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茍生,以枉公法!”后遇赦得免。州郡表其闾。太常张奂嘉叹,以束帛礼之。]
[2]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