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公主她只想登基 > 诈敌之计

诈敌之计(2/2)

目录

跟随齐进而来的那些士兵,就像被红色激怒的一群公牛一般,疯狂又无助地朝前方迈开双脚,企图尽早逃离这片战场。

齐进和几位百夫长声嘶力竭地扯着嗓子,企图用往日的威严震慑慌乱不堪的士兵,以恢复军队的秩序。

但在裂石穿云的战鼓声、此起彼伏的尖叫声之下,齐进等人的声音是如此微不足道,就像落入浩瀚大海中的小小石子,即便掀起了微澜,也终究要湮没在一望无际的汪洋之中。

于是,本就松散的阵形变得愈发凌乱。

越来越多的人死于漫天蔽野的弓箭之下。他们将滚烫的血撒在这片土地上,留给亲眷们一具无人问津的枯骨,以及只存在于梦中的重逢之期。

有人幸运地躲过了这些凌厉的箭矢,却也没成为此战的幸存者——急于逃离的溃兵是如此惊慌,是如此急迫!拥挤不堪的人群就像是百万雪狮蔽江而下,争先恐后,前赴后继。

稍不留神就会被绊倒在万首镞镞的人潮里。紧接着,同袍的军靴便会一个接一个地落在身上,直到毫无声息……

推搡与拉扯之间,有人失足掉下了离城门不远的护城河。

波浪翻涌,渐渐盖住了洮河原本清透的颜色。

安故县的守城将士将隽逸的青年围在中间,欢快地赞颂他的智慧与胆略。

但荀彧却并没露出轻松的神色。

将士们在庆贺胜利,可他却知道……胜利离这座城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今日有此小胜,多是靠着孙文台的名号,以及出其不意的计策。

但只要那位都尉退兵之后稍稍打听一番,便会发现城中没有什么回返的孙将军,只有寥寥几名县兵,以及在此地屯田的一些罪徒。

敌军很快便要重整旗鼓,再次来犯。

“截止到此时,城中共募得多少义军?”他微微侧头,轻声询问身边的县尉。

“共有五百一十七人。”县尉拱手答道。

荀彧朝他颔首致意,而后又望向周围的其他人,朗声道:“叛军必定还会卷土重来,诸君勿要轻敌。”

众人不由得被他沉重的神色所感染,卸下眉间的笑意,沉声应是。

荀彧又望向安平,“请安君尽快率人打扫战场,请县尉继续招募乡勇,并火速加固城墙。”

厚重的愁云笼罩这座城,而纷至沓来的叛军无疑加重了安故县沉重的气氛。

果然如荀彧所料,没过几日,由齐进率领的叛军便再次到了城下。

再没有什么奇谋秒策,这是真刀真枪的正面交锋。

战斗与死亡,僵持与冲锋。

人们为着不同的目的拿起刀剑,麻木又清醒地用手中的武器刺向对面的人。

相同又不同的血流了一地,最终毫无差异地混杂在一起,渐渐将这片土地染成沉重的暗红色。

起初守城的人是本地的县兵,是招募的义勇,但在敌军一波又一波的冲锋下,城墙上的人很快就换成了在安故县屯田的那些罪人囚徒。

到后来,罪徒也差不多死光了……

荀彧已经记不太清楚,到底是敌军来犯的第几日,还未完全长成的少年们拾起父兄曾用过的武器,代替他们站到了刀光剑影的战场。

他也记不太清楚,到底是敌军来犯的第几日,内院中的妇人们也义无反顾地拿起了长.枪,成为守城将士中的一员。

当她们坚毅挺拔的身影映入眼帘时,荀彧总会想起他的将军,想起将军那句“为保家园,女子犹载戟操矛,挟弓负矢,不亚于勇武之士”。

北风裹挟着粗粝的风沙,恶狠狠地刮在他的脸上。但他依旧笑得温和而笃定,亲切地安抚着每一个看向他的士兵。

他说:“勿忧,骠骑将军很快便会派人来援。”

听到这话的人大多会因此重新镇定下来,也不知是因为话中的内容,还是因为说话的这个人。

愁云依旧笼罩这这座风雨飘摇的小城。

期望中的援军并没如期到来,然而一直穷追猛打的敌军却忽然撤了军。

有人欣喜,也有人忧虑,担心这又是一场不怀好心的阴谋。

于是人们又将目光落到那道如修竹一般的身影。

荀彧笑得很开怀,但脸色似乎有点不自然的苍白。

“想必是将军已经回到了陇西,并且直捣治所狄道。李参首尾不能兼顾,故而慌忙令齐进撤军回援。”

“此城无忧矣。”他拱手做了个揖,道:“感谢诸君鼎力守城。”

他的声音落下后,那片经久不散的愁云终于在灼灼日光的照耀下缓慢散去。

人们都沉浸在或欣喜或悲恸的情绪中。

无人注意到,一向仪态端方的青年,今日的动作是少有的僵硬。

为了叙事方便,这两章是荀彧视角,下章就换回来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