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公主她只想登基 >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2/2)

目录

“见过万年长公主。”上千号人一齐躬身作揖,行礼道。

他们参拜的万年长公主,正保持着一贯的温和作风,文质彬彬地拱手还了个礼。

然而,她说的话并不像她的礼一样温蔼,“无论我的身份为何,但在此地,诸君该称呼我为祭酒。”

众人闻言皆是面面相觑,有些想不明白刘晞这话的意思,但在刘晞经过时,还是十分自觉地躬身让开了路。

刘晞一路拾阶而上,不紧不慢地到了鸿都门学的正厅。

擡头是供奉的孔子及七十二门生画像,而低头则是依次列席的诸生。

说来其实是有些可笑的,这样一个不习经义,充斥着钻营之辈的官学,它竟也供奉着孔圣人的画像。

“我心中有一问题迟迟未有答案,不知今日,可否请在场的饱学之士为我解惑。”

刘晞垂眸,淡淡地俯瞰着底下的诸生,然后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何为士?”

这个问题对士子们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即便是再不学无术的人,也能胡诌两句。

于是便有人顺势起了身,想在位高权重的长公主面前讨巧卖乖,起身说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安贫乐道如颜渊者,可称之为士。”

刘晞脸色依旧淡淡,只是轻轻朝说话之人点了点头。

底下的人心思一转,以为她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便又有人说道:“正己修身,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者,方可称之为士。”

答话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孔圣人云:士者当志于道!”

“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坚守风骨之人,当为士。”

“士者,当忠贞不屈,竭忠尽力,以仁义为操守,以天下为己任。”

不管回答是好是坏,是有理还是无理,刘晞的神色都未曾变化,甚至没再给出半点儿反应。

于是滔滔不绝的诸生终于安静了下来。

诸生或疑惑、或谨慎地望向那位玄衣赤绶的长公主。

她的双眸平静如湖水,又锐利如宝剑。她那宽和而严厉的眼神,似乎一点一点地与墙上的孔圣人重合在了一起。

被这样一双眼睛注视之后,人们终于后知后觉地品出了几分言外之意。

室外的北风停下了呼啸的脚步,旁边的杜鹃鸟也不再轻啼,整个世界都仿佛静了下来。

沉默在蔓延,但在这难挨的沉默里,人们又仿佛听到了一些不可见之物落地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上座的刘晞终于开了口,笑道:“我原以为诸君不懂士操。看来确实是我想岔了,刘晞当向诸君赔礼。”

她起身朝众人长揖了一礼,然后便整整衣襟,换上鲜有的严厉口吻,道:

“此处没有登天之梯,只有报国之路。攀求富贵、渴慕名利之人,当尽早离去。”

在刘晞大刀阔斧地整顿鸿都门学之时,刚刚平静不久的雒阳城再次掀起了波澜。

——并州刺史王允在诛灭黄巾时,在贼寇身上搜出了太平道与张让宾客勾结的书信。

这位耿直的刺史一点儿也没明哲保身的意思,径直将其呈到了皇帝案前。

皇帝看到这些堆积如山的铁证后,出奇地愤怒了。

他将这些书信丢到宦官们面前,“当初治封谞、徐奉通敌之罪时,你们是怎么回答我的?”

“罪孽止在他们二人,你们都是清白无辜的?”皇帝一脚踹翻御案,“这就是你们说的清白无辜?”

“张让,你该死!朕要杀了你!”

听到这话后,张常侍是冤枉的啊!”

“陛下,是王允有意构陷!”

“陛下,陛下,您当三思啊!张常侍对您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这些话像是一盆冷得彻骨的冰水,将皇帝全身都浇了个遍。

他心中的怒火荡然无存,只剩下沉甸甸的忧惧,以及满心满眼的恐慌。

他分明是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是尊崇显赫的大汉皇帝,可现在……好像连身边的一个小小宦官都处置不了了。

他养在身边的这群走狗,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完全成长到可以欺主的地步了。

[1]为引用

快要到五一了,想在五天假期里努力日六,但感觉我会偷懒,所以亲爱的友友们,用你们的热情激励我吧!

以下是不自量力的鸽鸽定下的加更规则:500营养液加更,500评论加更。

另外,我把那饱受诟病的玛丽苏版文案(哭),换成凰傲天版了,贴上来让大家看看(大哭)

高祖昭武帝讳晞,灵帝长女也。少聪颖,美姿仪,天生帝王才。

十三临辟雍,代父于太学行大射礼。诸生执经辩难于前,皆不能诘,自此贤名远播,誉满天下。

十四平黄巾,以监军使之位斩波才、张角等一十七渠帅。士民感恩,威震寰宇,上亦惊之,拜为荡寇将军。

十五除奸宦,率八百卫士诛张让、杀赵忠等宦官,吏治为之一清。以功领中书令,行御前顾问应对之事。

十六掌官学,尽除阿枉不平、谄媚攀附之人。鸿都门学之风由是清正,天下英才竞慕昭武之名而来。

十七定凉州,以长公主之尊领骠骑将军衔,上特许其开府,仪比三司。未足三年,群逆皆平,诸胡俯首,西北之境再现清平盛景。

中平末,灵帝驾崩,遗命昭武辅政,遂领摄政长公主之位,临朝称制。

后少帝自感才德衰微,效先贤禅位于长姊。三让乃就,是为昭武。

昭武锐意革新,雄才大略,毕生致力于扩书院、清隐田、选贤才、固边疆、改官制、开科举,终致唐虞之治。后人感其恩德,追赠高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