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鹿鼎记之四十二章经秘闻 > 第572章 温室栽得寰宇种,同心织就四季春

第572章 温室栽得寰宇种,同心织就四季春(1/2)

目录

平阳府的深秋总带着几分温润的诗意,通和集市的青石板路铺着金黄的银杏叶,踩上去像踏着一层柔软的绒毯;万宝楼的橱窗里,西洋温室设备的图纸与中原的农具并排放置,引得客商们驻足讨论;国际农艺学院的试验田旁,几座玻璃搭建的温室正拔地而起,阳光透过透明的玻璃,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文瀚刚在商盟议事厅敲定与非洲商队的咖啡贸易,便见姜伯与欧洲农师皮埃尔并肩走来,两人手中各捧着一盆翠绿的幼苗——姜伯的盆里是刚培育的“平欧果”新苗,皮埃尔的盆里则是来自美洲的番茄幼苗,叶片上还沾着晶莹的露水。

“陈帮主!西洋温室的主体框架已搭建完成,就等安装温控设备了!”姜伯的声音里满是喜悦,指着不远处的温室,“皮埃尔先生说,这温室能将温度稳定在二十度左右,就算冬天大雪纷飞,里面也能种热带作物!咱们之前从美洲带回的玉米、土豆,还有欧洲的葡萄,都能在里面试种,以后平阳府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果蔬!”

皮埃尔也笑着点头,用日渐流利的中原话补充:“温室的玻璃采用威尼斯最新的透光技术,能让阳光充分照射进来;温控设备则用西洋的炭火加热与风车通风结合,既环保又高效。我们还在温室旁挖了蓄水池,通过竹管实现自动灌溉,比人工浇水更均匀。”

陈文瀚跟着两人来到温室前,伸手触摸玻璃,冰凉的触感下透着坚韧,框架上的钢铁构件被工匠们打磨得光滑发亮,看不到一丝毛刺。走进温室内部,地面已铺好肥沃的黑土,几条竹制灌溉管沿着田垄延伸,墙角的温控设备旁,卡文迪正带着工匠调试齿轮,确保设备运转顺畅。“根据星图测算,未来一个月平阳府的平均气温会降至十度以下,正好能测试温室的保温效果。”卡文迪擦了擦手上的机油,“我们还在温室顶部安装了可拆卸的草帘,遇到暴雪天气,能进一步加强保温。”

消息很快传遍平阳府,百姓们纷纷跑到农艺学院围观温室,有的好奇地隔着玻璃打量里面的土壤,有的向农师们询问作物种植的时间,还有的主动提出帮忙搬运肥料与种子。“俺活了六十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冬天能种庄稼的房子!”城南的张老栓凑在温室旁,眼睛里满是好奇,“要是真能种出番茄、葡萄,俺一定要给俺那小孙孙尝尝鲜!”

接下来的日子,农艺学院陷入忙碌的喜悦中。姜伯带着农户们将“平欧果”苗、玉米种、土豆种分别栽进温室的田垄里,皮埃尔则指导大家种植番茄、葡萄与欧洲的生菜,还教他们如何使用温控设备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钱掌柜则调配了特制的有机肥料,用腐熟的玉米秸秆、羊粪与草木灰混合而成,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能减少病虫害;韦小宝也没闲着,他在温室旁搭起了“果蔬糖画摊”,用糖稀画出番茄、葡萄、玉米的造型,吸引孩子们前来,还帮着农户们给幼苗浇水,虽然偶尔会浇错田垄,却依旧乐此不疲。

然而,温室种植刚进行到第十日,便遇到了难题。连续三夜的霜冻导致温室外部结了一层薄冰,虽然室内温度维持在十五度,但番茄幼苗却出现了叶片发黄的情况;更严重的是,部分灌溉竹管因温差过大而破裂,导致局部土壤积水,刚种下的土豆种有腐烂的风险。

“这可怎么办?再这样下去,幼苗都要枯死了!”农户王大叔看着发黄的番茄叶,急得直跺脚。

皮埃尔却并不慌张,他让工匠们用西洋的玻璃胶修补破裂的竹管,又在温室内部悬挂了几盏油灯:“油灯燃烧能释放热量,既能提高室内温度,又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另外,我们可以用稻草将番茄幼苗的根部包裹起来,防止冻伤。”

姜伯也补充道:“咱们还可以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碎木屑,既能保温,又能防止水分蒸发过快,避免土壤积水。这是《神农秘种录》里记载的‘防寒保墒’之法,以前用来保护桃树过冬,效果很好。”

众人当即行动,修补竹管、悬挂油灯、包裹幼苗、覆盖木屑,经过两日的调整,番茄幼苗渐渐恢复了翠绿,土豆种也停止了腐烂,温室里的作物重新焕发生机。“还是中西结合的方法管用!”王大叔看着恢复生机的幼苗,感慨道,“以前种地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西洋的设备与中原的古法,再也不用怕天灾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里的作物长势越来越好。“平欧果”苗长出了新的枝条,玉米苗挺拔地向上生长,番茄藤蔓顺着支架攀爬,葡萄藤也冒出了嫩绿的新芽。一个月后,温室里的生菜率先成熟,翠绿的叶片鲜嫩欲滴,皮埃尔摘下一片,直接放进嘴里,清脆的口感引得众人纷纷效仿。“这生菜比欧洲的更嫩,味道更清甜!”皮埃尔兴奋地说,“是平阳府的土壤与水质好,再加上咱们的种植方法,才能种出这么好的作物!”

生菜丰收的消息很快传到商盟,各国商团首领纷纷前来参观,看到温室里四季如春的景象,都赞不绝口。非洲商队的首领当即提出,希望能从平阳府引进温室技术与作物种子,在非洲的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澳洲商团则预订了一批番茄与生菜种子,计划在澳洲的牧场旁开辟温室,为牧民们提供新鲜果蔬;连遥远的美洲土着部落,也通过马可传来消息,希望能派农师来平阳府学习温室种植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