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清雍正黄地彩绘缠枝牡丹纹铜胎画珐琅五供(2/2)
特殊时期,五供再次面临危机。1966年秋,曲阜文管会工作人员将五供转移至防空洞,用麻袋包裹后深埋于地下。为防止被发现,他们还在地表种植了槐树,直至1972年才重新取出。此时的五供虽历经沧桑,但因埋藏环境干燥,釉彩竟未受明显损伤。2018年孔子博物馆建成开放,五供作为首批重点文物入藏,采用恒温恒湿展柜陈列,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岁月。
四、文明密码:五供的多维价值
(一)工艺价值:中西合璧的巅峰之作
五供的制作融合了中西方工艺精髓。铜胎捶揲、珐琅填彩等技法源自欧洲,而缠枝牡丹、龙纹等纹饰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这种“西技中用”的创新,在雍正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以珐琅釉料为例,五供使用的明黄色釉为清宫独家配方,而牡丹花瓣上的渐变红色,则是通过混合进口珐琅料与国产朱砂实现的。
(二)历史价值:清代尊孔的实物见证
雍正帝赐五供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儒家文化的政治认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通过尊孔崇儒来巩固统治合法性。五供的造型、纹饰与铭文,无不体现着儒家“尊礼”“崇古”的思想,而雍正帝将其赐予孔府,正是希望借助孔子的影响力,将儒家伦理转化为维护统治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价值:礼制文明的活态传承
在儒家礼制中,五供是祭祀仪式的核心。香炉焚香以通神明,烛台燃灯以照幽冥,花瓶献花以表敬意,三者共同构成“三献礼”的物质载体。五供的摆放位置严格遵循“中香炉、两侧烛台、外列花瓶”的礼制,体现了“左昭右穆”的宗法秩序。这种礼制精神至今仍在曲阜祭孔大典中延续,五供虽不再用于实际祭祀,但其象征意义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四)科技价值:古代工艺的现代启示
五供的修复与保护为研究古代珐琅工艺提供了珍贵样本。2020年,故宫博物院与孔子博物馆合作对五供进行无损检测,发现其釉层厚度仅0.2-0.3毫米,但附着力极强,历经三百年仍未脱落。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釉料中含有微量砷元素,这可能是清代工匠为增强釉面稳定性而添加的特殊成分。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珐琅工艺的奥秘,更为现代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紫禁城的造办处到孔子博物馆的展柜,清画珐琅五供跨越三百年时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嬗变。它们是帝王尊崇孔子的象征,是珐琅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当我们站在展柜前凝视这些明黄色的器物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纹饰与温润的釉色,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礼乐精神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