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国宝的文明密码 > 第1章 东汉“宜子孙”玉璧:穿越千年的家族祈愿

第1章 东汉“宜子孙”玉璧:穿越千年的家族祈愿(1/2)

目录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星河中,玉器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而在众多玉器珍品里,青州市博物馆的东汉“宜子孙”玉璧,更是以其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瑰宝。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家族情感的承载者,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神秘来源:家族福祉的千年寄托

玉璧,作为中国古玉文化的核心,有着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位列“六器”之一,承载着祭祀、陪葬、朝聘等诸多功能与意义。“宜子孙”玉璧,从其名字便可看出,它蕴含着古人对家族繁衍、子孙兴旺的美好期许。

“宜子孙”一词,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宜尔子孙承承兮”。到了汉代,“长宜子孙”更是成为了常见的吉祥语,频繁出现在铜镜、玉器等器物之上,表达了人们对家族延续、后代昌盛的深切盼望。而这件东汉“宜子孙”玉璧,正是将这一美好愿景以实物的形式呈现于世,成为了家族福祉的象征。

关于它的具体来源,虽无确凿的传说故事流传,但从其出土背景及相关历史记载,仍可探寻到一些蛛丝马迹。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期,青州所在的山东地区一带被封为北海国。光武帝刘秀28年,第六子鲁王刘兴被封为北海王。专家们结合出土墓葬的规模与形制推断,马家冢子村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刘兴的后代。由此可见,这件玉璧极有可能是东汉时期北海国某位王室成员所拥有,是其家族传承的宝物,承载着他们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历经岁月流转,最终深埋于地下,等待着后人的发现。

精美绝伦:玉璧的基本信息解读

东汉“宜子孙”玉璧,通高20.8厘米,直径15.5厘米,内径2.6厘米,厚0.6厘米,重375克,体量适中,造型规整。它以一整块上等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光泽晶莹,尽显高贵品质。其玉色主体为乳白色,间杂有墨色纹路,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极具美感。

玉璧呈圆形,这一形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寓意,象征着天圆地方,代表着宇宙的和谐与圆满。璧身中部有一圈凸棱,将璧肉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有158个乳丁,排列整齐,犹如夜空中的繁星,散发着古朴的韵味。外区则饰以浅浮雕蟠龙纹,龙身蜿蜒曲折,线条流畅,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展现出龙的威严与神秘。

玉璧上方出廓,这是其独特之处。出廓部分为镂雕双龙纽,双龙出没于祥云之间,龙体粗壮刚健,昂首挺胸,呈腾空飞奔状。工匠巧妙地利用玉石的墨色,以墨色雕龙、白玉为云,使两种颜色相得益彰,宛如两条墨龙在云海中穿梭,栩栩如生。而在双龙纽中央,透雕着篆书“宜子孙”三字,字体豪放,笔意舒展,与整个玉璧的造型相得益彰,既点明了主题,又增添了文化内涵。

偶然发现:考古背后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