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北魏石佛造像:青岛博物馆的千年佛韵(1/2)
在青岛市博物馆宽敞的展厅内,两尊高达5.7米的北魏石佛造像巍然矗立,它们是中国博物馆室内最大的古代石造像,也是这座城市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图腾。这两尊佛像历经千年风雨,从临淄龙泉寺到青岛四方公园,再到如今的博物馆,每一处足迹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诉说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一、溯源:穿越时空的佛国遗珍
北魏石佛造像的起源,要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当时佛教在北方地区盛行,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广建寺庙,开凿石窟,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鼎盛。这两尊石佛原供奉于临淄龙泉寺,据《临淄县志》记载,“龙泉寺在龙池西北淄水岸上,尚有石佛四,各高丈八尺”。它们的存在,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
佛像的雕刻工艺精湛,采用了典型的北魏风格。佛头作高肉髻,面型削瘦适中,深目高鼻,面带微笑,这种“秀骨清像”的造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典型特征。佛像内着僧只支,外着褒衣博带式正披,赤足立于莲花座上,服饰的褶皱线条流畅自然,仿佛随风飘动,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迁徙:辗转流离的保护传奇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日军占领胶济铁路全线。日本商人预谋劫取龙泉寺内的四尊北魏石佛,经青岛运往日本。在淄河店车站,当地群众得知消息后,自发组织起来阻止,日本侵略者迫于形势,只得将两尊小石像的头盗走,其余石佛和石碑则被遗弃在车站,任由风吹雨蚀。
1930年,时任四方机车车辆厂厂长的栾宝德闻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他调拨专列,组织工人将这些石佛和石碑从淄河店车站运至青岛。运输过程异常艰难,由于石佛重达30吨,沿途铁路桥梁都用道木顶起来加固,以防不载重。工人们用人工滑动移位,再用几架加重的神仙葫芦吊运,整整用了半个月时间,才将石佛安全运抵青岛,并并排安放在四方公园内荷花湾西岸。
在“文革”期间,石佛险些被砸损。1966年7月初,为了保护石佛,四方机厂紧急联系青岛市博物馆,制定了应急方案。工人们用最快的时间把革命标语贴满了石佛像,向前来围观的群众宣传保护文物的政策和重要性,说服大家加入保护石佛的行列,分工把守厂区大门。在众人的努力下,北魏石佛像这才在疾风暴雨中得以幸存。
1979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将这些石佛从四方机厂迁移到青岛市博物馆展出。为了将佛像顺利运送进博物馆的院子,青岛市调用了最大的吊车——两台20吨吊车。然而,由于石佛太重,竟将院内铺地石条压陷二三十厘米。此后,北魏石佛一直是青岛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8年,工作人员又把石像从院内迁移至东部新馆室内,使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展示。
三、考古:揭开历史面纱的科学探索
佛像的发掘和迁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珍贵的考古发现。在淄河店车站发现石佛时,它们已经在风雨中暴露了多年,表面有一定程度的风化和损坏。但通过对佛像的造型、服饰、莲座以及雕塑技法等方面的考证,结合石碑碑文的印证,专家们确定其为北魏年间的佛像艺术精品。
在运输过程中,工人们对石佛进行了修复,用水泥配上了缺了的佛头,修复了掉了的手,打上了铁把锔固定裂了缝的莲花座。这些修复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佛像的原貌,但也为我们保留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