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鎏金银盘:异域来客,三世纪欧亚文明的鎏金密码(1/2)
1988年盛夏,甘肃靖远县北滩乡农民许立会在自家宅基地挖出一件沾满淤泥的银器。当他用水冲洗掉千年积尘时,眼前突然浮现出一圈圈精美的浮雕纹饰——葡萄藤蔓间藏着灵动的飞鸟,十二张立体人头像环绕成环,盘心一位卷发青年倚坐在狮豹背上,手持带松果装饰的权杖,神情闲适却自带威严。这件被泥土包裹的器物,最终被确认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鎏金银盘,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成为丝绸之路上文明对话的实物见证。
一、黄土深处的文明偶遇:从农家猪圈到国家宝藏
靖远县地处黄河上游,汉代属武威郡管辖,是丝绸之路从关中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这里的黄河渡口曾是驼铃声声的商贸枢纽,东来西往的商队在这里补给休整,留下无数文明交融的痕迹。1988年7月的那个下午,当许立会在挖地基时触碰到这件银盘,他不会想到,这件沾满泥土的器物竟承载着跨越万里的文明密码。
银盘出土时,表面鎏金已大部分脱落,但浮雕纹饰依然清晰。考古人员发现,银盘的圈足内底刻有一排神秘文字,经中亚史专家林梅村先生释读,这行大夏文意为“价值四百九十金币”。这个价格在当时堪称天价,暗示着银盘可能是一件用于外交或宗教仪式的重器。更令人称奇的是,银盘的造型和纹饰融合了希腊神话、波斯工艺与中亚元素,仿佛一部凝固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
二、器物里的欧亚史诗:纹饰、工艺与符号解码
鎏金银盘直径31厘米,高4.6厘米,重3190克,采用银质胎体,表面以鎏金工艺装饰。其纹饰分为三个同心圆区域,由外至内依次展开:
1. 外圈葡萄卷草纹:枝蔓缠绕的葡萄藤间,点缀着30余只形态各异的禽鸟和小动物。葡萄纹在希腊罗马艺术中象征丰收与繁衍,而卷草纹则是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典型装饰,这种混搭风格暗示着银盘可能是东罗马帝国东方行省的工匠为中亚市场特制的商品。
2. 中圈十二神头像:12个立体人头像均匀分布,每个头像之间以飞鸟或动物相隔。这些头像高鼻深目,卷发或束发,具有典型的希腊罗马人物特征。有学者推测,他们可能代表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也可能是狄俄尼索斯的眷族。
3. 中心狄俄尼索斯倚兽像:银盘最核心的图案是一位卷发无须的青年,上身裸露,腹下裹巾,右手持双杖扛于肩,杖端装饰着松果状圆球,悠然自得地倚坐在一头狮豹类猛兽背上。这一形象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高度吻合,其手持的双杖(图尔索斯杖)是狄俄尼索斯的标志性法器,象征着丰饶与狂欢。
在工艺上,银盘采用锤揲、铸造、镶嵌等多种技法。盘心的狄俄尼索斯像通过模压制成高浮雕效果,再镶嵌于盘心,这种“分铸法”体现了罗马金属加工技术的成熟。鎏金工艺则通过将金汞合金涂抹于银器表面,经烘烤使水银挥发,从而形成牢固的金层。尽管历经千年,部分鎏金仍闪烁着微光,可见当时工艺之精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