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处处当归(2/2)
当夜祠堂烛火通明。段鲲守着渐渐褪去青紫的女童,药炉蒸腾的雾气里,陈阿婆颤巍巍展开半幅烧焦的帕子:\"那年大火,苏丫头从竹楼窗缝塞给我的...\"帕角焦黑的并蒂莲旁,依稀可见\"当归\"二字,针脚却比记忆中更细密——原是苏蘅将他当年拙劣的绣纹拆开重缝了千百遍。
黎明时分,女童终于哭出声。段鲲握着她腕间新换的忍冬藤环,忽觉颈间银簪滚烫异常。奔至溪边掬水欲饮,却见水面倒影里的自己鬓发尽白,恍若老妪。对岸采药的少女惊落竹篓,鹅黄裙裾拂过新开的龙胆花,发间银铃在晨风里碎成星星点点的光。
\"当归来年发新芽。\"陈阿婆将捣衣杵浸入溪水,浑浊老眼映出两岸绵延的忍冬藤,\"那丫头说,只要世间还有病痛,就有人接着她的药篓走下去。\"
段鲲俯身拾起女童遗落的杏花笺,背面斑驳的墨痕在晨曦里渐渐清晰。三百六十味药方突然在脑海中连缀成句,原是那年竹楼漏雨的春夜,苏蘅握着他的手在药典扉页写下的——\"但求世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
北疆的风裹着药香卷向岭南故地,段鲲的白发在暮色中与雪峰融为一色。新立的药神庙前,孩童们将甘菊编成花环抛向神像,却不知檐角铜铃里藏着的银簪正轻轻震颤,仿佛有人隔着三千红尘应和:
\"当归处,处处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