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草原和平的曙光(2/2)
哈丹巴特尔的斩首,以及随后对叛乱部族的严厉惩戒,极大地打击了草原深处那些不愿归顺的部落的嚣张气焰。秦朗趁热打铁,展开了一系列更为强硬的措施,以建立大晋在草原上的新秩序。
秦朗命令铁开碑将军率领猎狼骑兵和骑火营,深入草原腹地,对那些曾经参与叛乱,但尚未被歼灭的部落进行武装巡视。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佯攻,而是直接进入部落,展示大晋火器的强大威力,并强制那些部落派遣人质到雁门关。这种带有武力色彩的巡视,让那些部落真正感受到了大晋的强大与威严。
对于那些屡教不改,或者对大晋心怀仇恨的顽固部落,秦朗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政策。将他们从草原深处,迁往更靠近雁门关的区域,进行集中管理。虽然此举在短期内会引起一些反弹,但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大晋对他们的监视和教化。同时,将那些真心归顺的漠北部落牧民和屯垦将士,安置在更安全的区域,加强防御,确保他们的安全。
在青云道长的协助下,玄甲卫加大了对草原萨满势力的打击力度。他们不仅追捕那些在上次叛乱中暗中煽动的萨满,更是深入那些古老部落,彻底摧毁他们的巫毒祭坛,焚烧邪恶的巫术书籍。青云道长更是亲自出面,在草原上公开宣讲道家“正心修身”、“清静无为”的思想,并结合李明月公主所赠的古籍,传授一些更温和、更有效的医术和卜算之法,试图从根本上取代萨满巫术在牧民心中的地位。
秦朗加强了边境互市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贸易规则,打击那些趁机哄抬物价、坑害牧民的奸商。他确保了漠北部落能够以公平的价格,获得大晋的粮食、铁器和生活物资,从而让他们尝到和平贸易带来的甜头。
秦朗向弘平帝奏请,在草原上建立一套符合草原实际情况,又与大晋律法衔接的“草原律法”。同时,派遣一批熟悉草原风俗、精通漠北部落语言的大晋官员,深入草原,协助当地头领管理部落事务,解决纠纷,并将大晋的文化和制度渗透到草原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秦朗的恩威并施下,草原上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那些曾经心怀不轨的部落,在见识了大晋的强大武力,以及秦朗严厉的惩戒后,彻底打消了反抗的念头。而那些真心归顺的牧民,则感受到了大晋的庇护和帮助,对秦朗的忠诚也日益加深。
哈丹巴特尔的叛乱被平定,以及秦朗对叛乱部族的严厉处置和后续建立新秩序的举措,再次传入京城。
这一次,林正德等人的反对声音小了许多。哈丹巴特尔的迅速失败,以及秦朗果断的斩首示众,让他们无从辩驳。
弘平帝在得知哈丹巴特尔被斩首,草原局势彻底平定后,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下。他召见林正德,语气带着一丝不悦:“林相,你先前说秦朗妇人之仁,养虎为患,如今看来,镇国公恩威并施,雷霆手腕,却恰恰将草原顽疾彻底根除。你还有何话说?”
林正德脸色涨红,支支吾吾,最终只能躬身道:“陛下圣明,镇国公确有过人之处,臣…臣识人不明,请陛下恕罪。”
弘平帝没有再追究,他知道林正德是不可能真正认输的。但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彻底支持秦朗在北境的战略。
他召来太子李承乾,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承乾,你果然没有看错秦朗。他不仅有治军之才,更有治国之能。北境之事,便全权交由他处置吧!”
李承乾也欣喜不已,躬身道:“父皇圣明!镇国公定能为我大晋开创北境之新局!”
最终,弘平帝下旨,重申对秦朗在北境全权处理事务的权力,并追封在这次平叛中牺牲的大晋将士。他还特意下旨,重奖在狼牙谷和宁远坡之战中表现英勇的将士,并命令户部和兵部全力支持秦朗在北境的重建和归化工作。
随着大晋朝廷的全力支持,以及秦朗的铁血手腕和政治智慧,大晋在北境的统治开始深入人心。
昔日刀光剑影的雁门关,如今变成了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互市之地。归义学堂的琅琅书声,取代了往日草原上的战鼓。大晋的官员和农户与漠北部落的牧民们,开始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耕作,共同生活。
草原上的萨满巫术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大晋的文化和信仰。那些曾经被仇恨蒙蔽的眼睛,开始重新审视大晋,重新认识秦朗。
巴图蒙克作为“漠北归义王”,虽然已经失去了实权,但他积极配合秦朗的各项政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其他部落劝说,大晋的承诺是真实可靠的。他看到了漠北部落新的希望,也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