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太子与公主的复杂心绪(2/2)
李明月的内心充满了敬意与感动。她知道秦朗的才华绝不止于书本,而今终于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她为自己的眼光感到无比的庆幸。
然而,欣喜之余,她那颗悬着的心却并未完全放下。捷报中提到北狄主力被大破,但巴图蒙克却狼狈逃脱,大萨满塔格拉虽重伤却未死。这意味着北狄并未被彻底消灭,战争还将继续。秦朗仍在遥远的北方边境,仍将面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李明月的眼中再次泛起泪光,这次是担忧和思念。她知道,只要秦朗还在战场上,她就无法真正安心。她渴望他能立刻班师回朝,回到京城。但她也明白,作为大晋的将军,秦朗肩负着重任,不可能轻易离开。她甚至开始憧憬,待秦朗凯旋归来之日,是否会是他们婚期的临近之时?
她拿起一旁的绣品,那是一件为秦朗亲手缝制的荷包,尚未完工。她用手指轻轻摩挲着针脚,心中默默祈祷,祈祷他能够平安凯旋,早日回到京城。她也像李承乾一样,立刻命人准备了慰问的物资,并亲自写了一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关切和祝福,希望能够尽快送到秦朗手中。
随着捷报的扩散,京城内外,各方势力都对这场大捷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首辅大人沈毅,这位大晋的定海神针,此刻也激动得老泪纵横。他颤巍巍地走出队列,向着弘平帝跪拜:“陛下!此乃天降祥瑞!秦朗将军不负众望,收复失地,扬我国威!老臣…老臣死而无憾矣!”沈毅深知,秦朗的胜利,不仅稳固了大晋的北方边境,也极大地增强了弘平帝的皇权,对当前的朝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甚至在私下里,对秦朗赞不绝口,认为秦朗是大晋数百年来难得一见的文武全才。
然而,朝堂上,次相林正德及他麾下的党羽们,此刻的脸色就显得有些难看了。林正德,素来与秦朗有过一些陈年旧怨。当初秦朗以微末之身,却因弘平帝的青睐和一些“奇技淫巧”而屡受提拔,抢了林正德属意的人选风头。更重要的是,秦朗的行事风格与林正德稳重守旧的为官之道格格不入,曾多次在朝堂上因政见不合而产生摩擦。林正德也曾利用自己的权势,暗中设卡,试图阻挠秦朗的仕途发展。如今秦朗一战封神,其影响力将直线上升,对林正德的地位构成了巨大威胁。他们此前对秦朗的诋毁和阻挠,如今看来都成了笑话。一些依附于林正德的官员,开始暗中寻找新的靠山,或者试图向秦朗示好。林正德本人则深居简出,秘密召集心腹商议对策,试图在秦朗回京之前,尽可能地削弱其影响,或至少避免被秦朗清算。
吏部尚书李显,作为林正德的坚定盟友,更是如坐针毡。他之前百般阻挠秦朗的各项政令,甚至试图利用吏部职权,给秦朗在官员任用上制造麻烦。如今秦朗大胜,他知道自己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他开始主动向秦朗在京城的旧部和盟友示好,试图挽回关系。他甚至准备了一份厚礼,只待秦朗回京便立刻登门拜访,负荆请罪。
宗室之中,一些原本对秦朗出身和行事不屑一顾的王公贵族,此刻也收敛了傲慢。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将军,甚至有宗室开始主动与长公主府示好,试图攀上这棵新的大树。
而京城百姓则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自发地举行各种庆贺活动,舞狮舞龙,敲锣打鼓。酒楼茶肆人满为患,人们高谈阔论,歌颂着征北大将军的丰功伟绩。秦朗的名字,在这一刻,成为了大晋百姓心中的英雄和希望的象征。许多年轻人甚至连夜前往募兵处,踊跃报名参军,希望能追随秦朗,为大晋建功立业。
雁门关大捷的涟漪,不仅仅震动了京城,更影响着大晋的每一个角落。它极大地提升了大晋的国力信心,也让各地的边军和官员看到了希望。
弘平帝在乾清宫内,看着窗外璀璨的星空,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未来布局。他决定趁热打铁,趁北狄元气大伤之际,进一步扩大战果,甚至考虑深入草原,彻底解决北方边患。而这一切,都需要秦朗这位年轻的征北大将军来完成。
他下令全国各地,征调精兵强将,筹集粮草物资,为秦朗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提供全力的支持。他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亲自前往前线督战,以示对秦朗的信任和对这场北伐的重视。
大晋的未来,在这一刻,似乎变得清晰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