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1/2)
第 145 章
跨越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南曼所在的工作单位正式用上了国产电脑,还是人手一台的那种。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改进,局域网络概念在种花家正式得以实现,虽然还没有对外公布,但此时全世界都知道兔子“时髦”,虽然现在依旧还是不富裕,可它是敢玩航天研究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
这两个领域在蓝星算是最顶尖且烧钱的科研项目。
虽然技术很可能“不太行”,但到底还是有资格偶尔“上桌”。
“为什么现在不能搞商业化?”
问这话的是一位管商务的大佬,如今全世界都在努力加快普及计算机民用化和商务化,他们不抓紧时间肯定要被人落在后面的呀!
一步落下,步步都落下。
然而对于这件事,上级最终还是压了下去。
这其实真挺让人沮丧的,不止负责商务洽谈合作的领导沮丧,就连计算机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也沮丧。
他们这项目从成立那天起就不断烧钱,小三十年哪,终于要见到回头钱了,却一下“咔嚓”给撂下,搁谁谁都难受。
“您老放宽心,时机成熟自然会投产的。”
对于于何老同志跑来跟自己“取经”这事儿,南曼其实是有些哭笑不得。
老同事羡慕她有“点金”的能力,所以就希望可以让她想办法一起给上级做做工作。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事儿一开始给出“暂缓”建议的人就是南曼。
要是知道估计今天老同志就不是过来讨主意而是“兴师问罪”了。
看着书房里刚搭好的多米诺骨牌,南曼眼里带着一丝莫名的光彩,这是前阵子她去南方开一个学术会议顺手买回来的,说是搞出口的玩具。
觉得有意思就多买了几套寄给家里的孩子,这一套是多出来的。
“这事儿啊,我给不了您主意,因为我也是认为现在不适合搞大动作的。”
“为什么?”
努力搞集成电路计算机,这还是南曼十几年前就给的建议,为此这么多年间她甚至帮计算机项目升级了三分之一的配件制造设备。
十几年啊,这付出的心血一点都不比自己差,于何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南曼要摁下这个项目。
“因为时机不合适。”
现在是兔子和米国关系最缓和的时候,双方无论是科技还是贸易的交流都是空前的,在这段“蜜月期”兔子不能给米国造成“压迫感”。
“我们想要打开国际市场,就必须适应规则,面对现在的规则我们没有能力去对抗别人的手段。”
如果把所有关系都看做生意,那么现在兔子就是乙方,还是业务能力一般的乙方,所以是没有底气得罪甲方的。
大家都是聪明人,话说到这里于何就懂了。
“我们的计算机技术比米国还是差一些的呀,他们至于吗?”
“至于。”南曼说这话时眼神很认真,“哪怕我们现在还不是威胁,但只要给他们有这种想法,那后面他们就会想办法毁掉我们在这方面的前路。”
“所以除了咱们几个保密级别高的单位使用,暂时先缓一缓吧。”
毕竟现在米国都没真正普及,再加上种花家的老百姓也没几个能买得起,所以这块市场依旧还是算空白。
所以不着急,先韬光养晦吧。
“您也不用着急,等过段时间对外贸易额估计还会扩大好几倍,咱们国家以后慢慢会不缺钱的。”
“那就这么干等着?”
“当然不,光刻机技术国外正在升级,咱们也可以跟着升级,只要对方公布出来,咱们也跟着公布,但要记得咱们的技术必须控制在无法投产的界限。”
这下是真明白了,于何老同志扶了扶眼镜,最终感叹一声:“可真憋屈!”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么多年我们已经快要接近真理了。”
再等一等又何妨?
这十年间,种花家的对外贸易终于从逆差变为了顺差,今年看着新闻公布财政报告,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上百亿刀。
照现在的速度,顶多再等两个五年,兔子就能换个人间。
所以,不着急,谁能和兔子比耐心?
“咱们现在不用着急,先去研究光刻机技术,先把芯片能攻克到1微米以内,其余的不用着急。”
这才哪到哪呀。
既然先机不在种花家,那就等待后来居上的机会。
“1微米?”
于何瞪大眼睛看着南曼,心想你要求可真“不高”啊。
“嗯,应该可以吧?”
难题是在纳米,微米技术其实并没有太高的门槛,现在全世界都还在纳米门槛之外,所以现在大家的起跑线也没差太多。
“我回去了。”
再聊下去,于何老同志怕自己后半拉头发也保不住。
将老同志送到大门外离开,南曼再次回到书房,看着那摆好的骨牌,伸了伸手却依旧还是忍住了推到的冲动。
“还不是时候啊~”
新的一轮国际形势洗牌,随着种花家贸易额的增长,各大高校的经费预算有了显著提高。
就连航天大学都花高价购入了好几台米国的电脑用在学校的实验室。
知道这个消息后,于何老同志在打听完了价格后,只是默默吐槽了句“真是有钱烧的”,其余也没有再说什么。
“回头我给你这里也送一台。”
老叶同志是知道怎么安抚人心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用不着!”
虽然嘴硬,可计算机送过来,于何老同志第一时间就弄到了自己实验室。
“你们好好研究一下。”
他如今上了年纪,动手拆零件的精细工作轻易不再动手,都是交给后辈们积累经验。
“这挺贵呢。”新带的学生知道进口这玩意儿多贵,听着要拆开手都有些抖。
“拆开再装回去,要是装出问题,我就退学生。”
老同志难得恶趣味一回,看着小孩们脸都吓白了,无奈道:“我在这里呢,怕什么。”
真是不禁逗,还是南曼那丫头带的学生好玩,每回要拆东西,一个个都跟小狼崽子见了肉一样。
“回头你们也去听一听南教授的课,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多交流,别整天趴在实验室不挪窝。”
一个个都做实验做傻了。
“教授,南教授的课现在根本抢不到名额,要不您去帮师弟师妹们提一下?”
实验室二把手是于何最早带的学生,这会儿已经是行业内的“大拿”,平日里老同志很忙,现在实验室大多数的工作都实际上都是他处理。
“你没去说?”
论面子老同志有,但他这个大徒弟也不差,几年前和南曼一起在联合项目共事,那也是关系很不错的。
“我这面子当然没您的大,南教授的大课现在基本不对外开放,排队预约的人都是老关系,我这不想给孩子们插个队嘛。”
“那等我问问老叶再说。”
听到不对外开放了,于何的敏感神经一下就调动起来,他第一个想法就是想自己先去听一下。
南曼今年上课的确改进模式,她如今只教授“小班制”,从大一学生各方面选拔出来二十几个学生,考核合格才会进入这个由七八个大佬亲自授课的“精英班”。
这其实是为了带研究生做准备,如今研究生扩招,各大高校都在改革,他们搞航天的自然也要紧跟时事。
“航天研究队伍以后肯定是要年轻化,但你现在就准备挑选接班的是不是有些早?”
老叶同志自己都没觉得要退休,所以对于南曼这种过早的“未雨绸缪”举动,就有些奇怪。
人才是要培养,可看南曼这个架势真不是一般性质的培养,她甚至打算拿出当初带南林的架势带这二十几号人。
“我们现在的航天技术其实已经在瓶颈期,要想打破它就必须花费更多时间等待基础学科的进步,所以我不带学生能干嘛?”
十几个卫星送上天,初步计划已经全部完成,后面的计划有没有南曼其实区别不大,甚至他们这一批带头的“老人”全退下来,影响也不大了。
十几年的人才培养与高强度密集的工作经验积累,当年那一批和南曼一起毕业的年轻人,早就成了中坚力量。
“听你这么说,我感觉自己是不是也要考虑退居二线带学生了。”
“那不行,统筹调度,这需要几位大佛压着,您几位可和我不一样。”
南曼自己知道自己,她就是纯技术流,和老叶这种“多功能”人物是不一样的。
这些年要不是有老叶同志,她很多工作也没法进展的如此顺利。
“我这回是要专心带出几个好用的,您老就踏踏实实给我当大伞吧。”
其实有一点南曼谁也没有提,她这回想专心回学校授课,也不光是为了带学生。
她是想用更多时间给这个世界多留下一点东西。
如今航天研究步入正轨,因为技术限制她也不能提前做出太多超前的东西,所以还不如去专心攻克一点“理论性”的东西。
想要搞理论研究,只靠航天大学的学生其实不太行,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这些学生在挑选的时候就是冲着“技术流”来的。
这事儿真要弄,还得从其他学校挑一点人过来。
“你要搞实验室?”已经做到A大理工学院院长的张老师,见到南曼亲自找上门,其实是有些诧异的。
这好好的航天研究所总工不干,跑出来搞物理实验室,怎么听都有点扯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