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1/2)
第 140 章
“南工,咱们真要在棉花地里这么试验吗?”
“当然。”本来就是烧钱的项目,最起码得创造一丢价值吧?
被叫做“南工”的军人,亲自带队和大家一起扛着放设备的包走在田间里。
自从六年前那台无人机被收归到航空试飞基地,有很多人都尝试着复刻出2.0版本。
然而就像它的创造者当初预言的那样,这台飞行器的设计无法做到真正落实,因为现有制造技术无法达到它的需求。
今天这队穿军装的科研队伍,即将试验的是南林新改装出来的1.5版本,
“载荷重量15.3kg,低空飞行限度在30米内无大的故障,飞行距离2000米,续航时间15分钟28秒。”
听到汇总的数据,南林长叹一口气,果然和曼曼说得一模一样,这玩意儿哪怕是用尽全力再进一步,也只是给棉花地撒撒农药了。
电池供能和集成电路这两块不解决,精密机械是没办法再更近一步的。
“成,今天就先这样吧。”
这个实验结果是他们进行了大半年的努力,虽然其他人已经很满意,可听过南曼亲口描述过真正的无人飞行器应该是什么样子后,南林也没有太多情绪产生。
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深夜写完一堆厚厚的总结汇报材料,南林看着窗外发呆许久,而后又回到办公桌前重新动笔写下来了一份申请书。
京城
关于南林不死心去捣鼓自己当初设计的那款无人机,南曼对此并没有什么表示,她清楚南林研究飞行器的初心,就是从那天看到无人机测试的早晨开始的。
所以他有这样的心思与举动都很正常。
“刚刚传回来的消息,南林主动申请调职加入战斗机研究项目了。”
这和之前的“进修”不同,这算是南林正式选择了他的未来职业领域。
航空研究项目那边自然是没有不允许的,但因为南曼在飞行器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这个消息还是正式传回来了京城。
“这也挺好的。”
虽然表面有点“为人做嫁衣”的可惜,但实际上南曼还是很高兴自己带出来的“学生”可以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他真的决定好了,就安排他再回来一趟吧,我有些东西要给他说一下。”
关于飞机引擎的设计,南曼其实一直都想着把自己的见解和专业人士交流一下,可惜这些年太忙,一直没顾得上。
现在南曼最上心的问题是早日让真正的数字计算机和卫星通信配合到一起,初步形成全球覆盖范围的通信技术。
所以她的精力就顾不上太多东西,只能把一些想法和设计大致弄出来,让南林带回去和那些大佬们做一点参考。
联合项目正式启动前,南林飞回了一趟京城,一周以后又飞回了他来时的地方,至于这一趟他带走了什么,很多年以后答案才被揭晓。
其实对于南曼撂下那一大摊子事,跑来参与联合项目研究,很多人是有顾虑的,毕竟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南曼在航天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
然而南曼自己却有一套坚定的理论和规划。
“目前咱们计算机应用,只在科研领域是不行的,应该再扩大范围到工业、军事应用,甚至是民用也要普及。”
“可是我们现在的计算机研究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米国那边已经有了集成电路的重大突破,这个关键时间点里,没有任何事情比它更重要。”
“我们的航天研究马上就要进入瓶颈期,集成电路的突破是最好的突破口,这不光是电子计算机的问题,也是未来航天研究的大势所趋,所以我必须来这里尽一份心力。”
事实上,在南曼回忆中,另外一个时空的人类可能马上就要整出“互联网”。
虽说记不住具体时间,可最长也不会超过十年时间,时不我待,她不可能眼睁睁让兔子错过这个如此重要的飞升窗口期。
“欧洲已经在几年前研究出来微处理器,而且还是非官方的企业研发出来的,咱们可以试着引进一些他们的微处理器做研究参考。”
“国外最新研究出来的集成电路,对于半导体工艺要求越来越高,小尺寸、高集成已经成为趋势,咱们想追赶就必须下最大的决心,这或许会是一场持久战。”
存储器芯片、显卡和图像处理芯片,这些都要慢慢提上日程去突破,能去跟人学习的都要快速去学,别人不教的就得自己努力钻研。
作为国内可能是唯一一个“见过”真正计算机长什么样的人,南曼这时候必须得无条件配合这个起步选择方向的阶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