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1/2)
第 119 章
当荒漠和暴雨相遇,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自身的特征,被浸湿的沙漠从下往上泡着,远处的坑洼变成了水域,沉浸在深厚泥浆之中。
雨水经过砂石和石头的激流,每个小角落都能勾勒出底层而又复杂的魅力,在不可预知的领域中安静地存在。
这是参与到02号项目的所有人员都从未见过的奇妙景象,然而此时没有谁有心情去欣赏这一切。
大后方除了工厂有物资损伤,阿夏绿洲的农场作物遭到重创,负责运输的骆驼在清点的时候发现也丢了好几头。
“我需要去趟气象观测点。”
在水灾彻底褪去后,南曼第一想要确认的就是气象雷达的使用情况,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出的雷达,很是让人不放心。
“坐直升飞机过去吧。”上百公里的距离,在经历过水灾过后,路程中会遇到什么谁也不确定,现在的叶结压根不敢让南曼有出一丝意外的可能。
“好的,我快去快回。”
现在也顾不上晕机症状,时间最宝贵。
年迈的徐文斌是气象学家,正坐在桌前写科学笔记。这是他多年科研工作养成的习惯。
这场荒漠里的大暴雨,给所有气象研究人员带来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年迈的老同志仍旧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
回到“家里”后,气象雷达研究肯定要进入一个新的测试改进阶段,从而提升雷达的检测和预测功能,他自然不会闲着。
同样身为气象研究的大佬,孟宪将一份新的雷达性能测试数据放在了徐文斌的桌面上:“老师,这是最新的数据测试结果,我觉得可以改进这些地方,将精准度提高。”
合上笔记,徐文斌点点头,感触颇深地感叹:“你的工作能力我是放心的,如今来看曾经教给你们的很多理论怕是已经过时,现在新一代雷达研究得靠你带着年轻人往前冲了。”
“老师,您说过咱们搞科研的就是需要不断学习,如今国外新的科技和算法不断推陈出新,我原本以为还有得追,可这回突然又觉得充满了希望。”
强降水带来的冲击远没有气象雷达的准确性给孟宪冲击大,对比过去的工作方法,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而这种雷达估计要比他们原本计划从毛熊那边引进的气象雷达也不差什么。
这一刻孟宪心里是真的动了带走南曼的心,可想到02号基地这边的情况,他又很纠结。
雷达重要却没有武器紧迫,这里的研究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器。
然而很快伴随南曼的到来,他已经顾不上纠结了。
因为南曼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礼物”。
南曼这一回过来,是想用观测点提供的数据和图表将气象雷达的设计进行优化。
两位大佬认真看着南曼的优化设计,认真地研究着雷达的技术和参数,脸上的惊喜慢慢被惊叹代替,很多事情就是这么神奇
不得其解去探究是怎么想也想不透,但当你看到答案解析,却可以瞬间“醍醐灌顶”。
脑海中不由自主会出现一句:“哦,原来如此!”
“我原本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将微波频谱技术应用于气象雷达分析,以提高其信号处理能力。”孟宪看着设计心中无限感叹,“却不想你早就想到了。”
“看来,你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雷达信号的反射和衰减规律,这种设计的确将有助于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和监测的准确性。”
这是自然的,设计气象雷达时,南曼对其的基础机理、算法和应用都系统回顾了个遍。
只不过她能做到的也只是基础款,更深入的研究这不是她擅长的。
但这不妨碍她今天和两位大佬过来探讨一下雷达的信号传输、信噪比、径向速度反演、天气分析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谁让这个时代,种花家的气象雷达技术成熟度还是“零”呢。
今天她来的目的,就是给这两位大佬在今后研究气象雷达中提供一点启示的。
“我认为现阶段我们没办法大规模实现雷达网的基础建设,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现在实验室内做研究。”
说着南曼掏出自己整理出的笔记递了出去:“我在A大读书的时候,学习过开普勒基础原理,童教授跟我说这是雷达研究的一个最新领域,是国外最先进的保密技术,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往这方面突破一下?”
“大气介质密度的分布规律如果同样可以用开普勒定律来描述的话,那么或许会对以后研究气象雷达的大气透射率、降水强度和粒子反射率等参数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尝试分析雷达回波的散乱特性,来反推出大气分布密度,这或许将为开发新的气象灾害预警和监测算法提供支持。”
“在明确开普勒理论的应用前提下,我们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数值模拟,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雷达回波的变化规律。”
这是南曼第一次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开普勒理论的认知和气象雷达的应用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听着南曼的设想,徐文斌面上没有太激动,但他往兜里摸药的动作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都是你自己想的?”
南曼点点头又摇摇头:“我读书的时候对电磁波和天文学有一些涉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做过一点数学推演,但是当时条件有限,再加上我后来事情多了起来,这个计算也仅仅停留在设想中。”
“南曼啊,你当真不跟我们回去吗?”此时孟宪的心绪也不平静,虽然南曼仅仅是给了一个想法,可他们这个层次有时候缺的就是一个想法。
“我的梦想是设计飞行器。”
对这个梦想南曼很坚定,她现在努力的一切也不过都是为了这个梦想服务。
气象雷达如果真能实现大跨步,这对于飞行器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她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去给两位大佬一个明确的“启示”。
“虽然开普勒理论的研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但你说的话对我们的确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小同志,你真的不考虑一下跟我们回去?”
作为一名“挖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徐文斌认为还是得多争取一下,强扭的瓜有时候也很甜的。
“你现在在这里简直就是浪费自己的才华。”
“如果哪天我可以设计飞行器,并且能有幸和您二位设计的雷达相配合,就不算浪费了,而是我最大的幸运。”
其实今天过来说最后这番话,南曼,也是有过自己深切的考量。
种花家实在是太落后了,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以现在这种速度,他们想要去追赶别人的脚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概都是地狱模式。
一场暴雨就能威胁到这么重要项目的进度,这种抗风险能力实在是太差了,所以她必须得当几回“推进剂”,去改变些什么。
开普勒雷达,以种花家现在的能力肯定是做不出来的,就算是南曼亲自去研究,那也做不出来。
因为这涉及很大的一个工业化进程问题,同时也涉及整个产业链的科技研发投入。
没有足够的钱,在纯拼科技的研究,那将寸步难行。
此刻兔子家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国之重器的研究中,分给其他项目的资金少得可怜。
所以想要有所成果就必须做出改变。
这种做“推进剂”的事,去年她做过一回,后面牵引出来了微波数字通信技术。
这些成果研究出来都是要用的,而不花钱又怎么去用呢?
但显然还是不够的。
所以思来想去,她觉得还得让上面忍不住想去搞一个大项目。
气象雷达如果能够落实,对于不止能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整个气象研究也意义非凡。
甚至与之相关的很多领域都可以进入新的研究阶段。
当然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单看上面想要怎么决定。
毕竟她只是纯粹的科研人员。
回到基地时天都没黑透,显然叶结这边是不打算让她在那边过夜的,因为此时基地排队修检的设备多了好几成,整个基地全都进行了大清理。
这种情况下,能让南曼离开一个白天都是叶结努力协调出来的结果。
“徐老挖人了。”说这话时叶结用的是陈述语气。
“我没答应。”一回来南曼立刻就投入工作中,第一件事就是先给老叶同志这边最需要的设备进行修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