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1/2)
第 111 章
“是的,我觉得可以研究一下集成电路。”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集成电路”的初级概念,不过这里的集成电路说的是小规模的,
“可是现在的集成电路无法满足计算机的大规模运算量啊?”
于何此时陷入了困惑,感觉似乎自己苦苦追寻的答案,只和自己隔了一层薄膜很快就要抓住,却怎么也戳不透。
集成电路顾名思义就是把电路小型化,可他想不通,要用什么办法把计算机那庞大的电路集成化。
目前的小规模集成建筑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晶体管逻辑电路,另外一种是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这两者都属于国外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种花家现在当然是哪一种都做不出来。
但现在也没有谁提出要把这两种集成电路用在计算机上啊。
种花家现在研究的晶体管计算机,已经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了。
今年刚在这项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实现02号项目用上大型晶体管计算机的目标指日可待。
南曼听到对方的疑惑也没有觉得奇怪,因为本身种花家在研究计算机和半导体时,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都是追在别人屁股后面跑。
事实上能追上就已经是很让人庆幸的事,弯道超车这种事,要基于整体实力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现在大家没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
“现有的集成电路不行,但如果以后技术有突破,或许它能承受的计算量更大一些呢?”
听到南曼的话,于何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呆滞感:“更新的,更复杂的集成电路?”
“对,现在的半导体难度在于晶体管,可如果我们解决完这个问题,那我们可以考虑改进一下这个技术,把电路集成和半导体结合在一起,增加它的运算量。”
听到这里于何大概明白了南曼说的意思,他无奈地叹口气。
“可问题是,简单的、不复杂的集成电路,我们也没有掌握这项技术,又怎么去研究更复杂的呢?”
虽然国内想过要研究集成电路,可这项技术在米国是被封死的,可能毛熊那边已经有了进展,现在这种形势下,对方也不可能在和种花家交流这种高端科技。
“国外的集成电路技术,咱们是只闻其声不见其物,到底是怎么弄的,大家还没个头绪呢。”
要怎么告诉一个连集成电路怎么搞都不知道的人,描述光刻机正确打开方式?
南曼陷入了沉思。
关于光刻机和集成电路这种研究,估计国际上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在国内外都无从得知的技术,说得太直接就没法解释了。
南曼现在非常的矛盾。
后世先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知识,她知道得挺多,但要具体落实下去,她又做不到。
除了是这个专业和她的专业隔得太远,好多事她只是知道个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不懂之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半导体行业其实是一个整体技术革新与升级。
这里面牵扯到的技术问题非常复杂,后世人知道的理论投入到实践中,面对技术天堑时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用。
哪怕是在星际时代拥有各种高科技设备,南曼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做出飞行器所需要的高端芯片来。
芯片是一个时代所有高端科技的集中体现,哪怕是在星际时代,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也是两个概念。
当然蓝星时代的芯片和星际时代的芯片不是一回事,星际时代的芯片也用不到什么光刻机。
但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个时代也不会有任何人单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弄出后世那种半导体来。
哪怕她的时空种花家后来在芯片中也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可那也是因为当时的种花家在其他科技方面有了巨大的飞跃,才能支撑这一行业的研究与生产。
此时人类的整体生产力还没上去呢!
想搞智能芯片,估计还得等个几十年吧。
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在这个时空种花家在半导体行业没有可以争取的空间。
她分析过,觉得现在种花家高端的搞不了,却可以尝试先去搞最低端的。
因为在半导体行业初步发展时期,技术的难度并没有那么大。
最起码当初她在参观蓝星科技博物馆时,发现古代的初代光刻机和芯片,其实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
她曾见过两款古代的芯片“鼻祖”,感觉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
最大的难度是实现0到1的突破,而这个0到1的难度,在于创意想法而非技术。
就那种拿晶体管,再用电阻器和电容器放到块儿矽板上做出来的“芯片鼻祖”,估计只要懂半导体的人都可以做出来。
甚至初代的光刻机,也没有什么大技术含量,只是一开始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而已。
拿来搞唱片磁带的东西去搞半导体,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但它也仅限于一个创意,并不是技术上的伟大。
现在的问题是她要怎么去把这个“创意”告诉别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