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农场主的科技之路 > 第52章

第52章(2/2)

目录

童教授不想参与年轻人的热闹,估摸着年轻人大约也不是真心想让他参与进来,所以只叮嘱几句路上小心按时回来的话,就表示自己明天要出门拜访老友不参与他们的活动。

回去的路上,年轻人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早知道我应该多带点粮票,苏城的点心是出了名的好吃,我想带一点回去给家里。”

“咱们去看看园林吧,听说有开放出来当公园的。”

“我想去划船,咱们去看湖吧。”

离开研究所的工作氛围,大家也不过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说起玩儿都兴致勃勃。

再加上研究生助学金数目相当于同类工作单位员工工资的75%,所以他们都不差钱,想去的地方就更多。

南曼不得不提醒师兄师姐:“咱们只有半天时间,晚上就要坐车回去的。”

如果不是因为童教授还要负责善后工作,他们几个连这半天时间也没有,所以行程不能安排走太远。

“那咱们就近看看风景,然后去一趟本地卖点心的老店就回来?”

大家都表示没意见:“成!”

逛公园或者划船都要走很远,估计到那里路上就得好长时间,还不如坐小乌篷船看看水乡的风景。

这都是南曼没见过的生活方式,她以前学过“江南烟雨色”这句话,却想象不出这是什么模样,来到苏城看了几场小雨大约知道是什么感觉。

不过顺着乌篷船一路仔细观察下来,她很肯定这里和“富贵”、“锦绣”没关系。

长满青苔的破旧石板路边是几十年未动的老屋,一排排错落在水道两旁,远看着很有韵味,但近看下来就是年久失修、老旧破败的建筑。

这和她在教科书看到的苏城水乡视频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她猜测可能之所以有视频中的“美貌”,是因为后来种花家有钱了,给老旧的建筑重新修补上装,让它重新焕发了活力。

但这里自然景色的确很美,小桥流水、绿茵袅袅,娇花照影,可能在这些老屋没有衰老前,这里曾真是个让人沉迷的富贵之乡吧。

两只乌篷船停下后,派出老家也是江南地区的师姐跟人打听了一下去老店的路线,然后几人就上岸找路。

另一位师姐下了船突然笑了起来:“刚才你和老乡说话,我就听明白两句,一句下下内,再一句夫挨个,这两句在研究所天天听,其余啥也没有听明白。”

南曼觉得听懂这两句也够用,礼多人不怪,去哪不得说声“谢谢你”和“不客气”啊。

老店的位置在市区内,这里虽然已经转国营,但看着建筑还是很有那么点古老的氛围感。

几样小点心放在柜台,看着就粉糯糯的诱人,糕团算是本地最传统的点心,老店就是主打卖这个的,甜咸口味都有,旁边一个柜台甚至还有凉糕卖。

“哎?这店的点心竟然都是这么糯的?”

大家都不是没有生活常识的小白,清楚这种软糯点心在夏天是搁不住的,这种天气别说到家,买回去在火车上就能馊了。

“来都来了,要不咱们合买一斤尝尝味道?”

钱宽裕,但粮票有数的,老店的点心可以用粮票折算点心票,可必然是要用出更多的粮票。

南曼自从农场有了大米后对这时候的点心就些可有可无的态度,因为这个时候供销社的点心实在称不上美味,至少对她来说没那么好吃。

花那么多粮票和钱就为一口不够细腻的点心实在不值当。

但是,来都来了,不尝一口似乎也对不住走这么远的路,最终南曼还是和想吃凉糕的师姐合买了半斤凉糕,这个她还挺喜欢的。

小小一团的凉糕里包着豆沙,大夏天的看着还挺有食欲,可惜他们现在没有红糖熬不了糖浆,不然淋上糖浆可能更美味一点。

半斤凉糕就四个,南曼和师姐一人分了两个回去的路上就吃完了,其他师兄师姐情况也差不多。

离开老店南曼表示还要去一趟不远处的供销社。

苏城绸缎和刺绣很出名,市区的供销社就有丝绸出售,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南曼还是买了专门做被面的缎子,大手笔的入手十六尺。

织着牡丹图案的大红色缎子色泽鲜艳光亮,一看就是给人结婚用的,这不是南曼想要买的东西,而是她临走前王美秀突然嘱咐给她的,说如果有空就买两块缎子捎回家,为此还去邻居家借了不少布票。

家里有几个适婚年龄的孩子,有些东西就得提前准备起来,像布料棉花这些东西不准备个几年压根就没法办喜事儿。

王美秀打儿子闺女十几岁开始就准备起来,一年攒一点半点的,几床被面是攒出来的。

但她想到苏城的缎子出名要是能给儿子闺女结婚时置办上一床缎子被绝对是很长脸的事儿。

可惜绸缎面需要的布票格外多,三尺棉布布用的布票只能换一尺缎子,南曼身上所有的布票用完也就买了这十六尺。

估摸着能做两套被子还剩点儿,但眼下家里能结婚的人也只有南江南路,所以当下是尽够用的。

南曼的“大手笔”一下就惊到了同行的师兄师姐,毕竟这时候能一下拿出那么多布票的家庭就很少有。

南曼解释道:“我家的哥哥们都快准备婚事了,走的时候我妈把家里攒的布票全给了我又去借了好些,就为给我俩哥哥结婚时做床体面的被子。”

一个师兄点头道:“看你买这缎子花色就知道是为了喜事儿,不过这说明你们那里布票分的宽裕,就我们老家那边儿,棉花少,每人布票指标就少,我哥结婚时为攒够布票费了老鼻子劲。”

南曼不知道老家那里布票宽不宽裕,但他们家的确算宽裕,毕竟是纺织厂职工,每年过节发福利都有额外的布票,南曼身为唯一的女孩子不用捡哥哥们的旧衣服穿,基本上每年都能混一身新衣服。

就算是南岳这个天天穿哥哥旧衣服的小儿子,偶尔也能混一身夏天穿的新背心短裤,在这个时代的确算布料宽裕的人家。

缎子用牛皮纸仔细包好后南曼小心的放进了挎包中,今天她就这一个想买的,其余都是随大溜儿。

有师姐买了面霜,也有师兄买了东西,总之来一趟绝不能空手回去。

在街上逛到中午后,几人又去国营饭店吃了一顿汤包,大致算是心满意足的回了研究所,晚上的火车票今早行李早就收拾好,这会儿不赶时间不坐公交车,所以回程也是绕远路坐的乌篷船。

童教授去了老友那里混了一顿午饭,顺便还蹭了包茶叶,也是心满意足回了研究所。

师徒几人傍晚碰头一起去火车站时,精神面貌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做项目突然被叫停的人。

仿佛他们真是来苏城观光旅游,现在是旅途结束后要启程回家,每个人都那么的气定神闲。

因着还有半个月开学,童教授也就没有硬性规定学生们必须要和他一起回京城,订票时表示家里离学校近或者离苏城近的,如果不怕折腾那就都可以选择先回家一趟。

最终有一多半学生选择回家,毕竟这个暑假他们都没回去过,如果这次不回那就只能等过年,然而以童教授实验室那神出鬼没的操作,说不准寒假也得留校,所以此时不回更待何时?

没回家的都是学校离家特别远,来回走一趟就要半个月,折腾也白折腾还不如省点路费。

南曼自然是要回家,她现在回去还能在家住八九天,学校宿舍住她一个自然不热,但食堂的饭菜水平显然不足以吸引她提前回去。

于是顶着童教授危险的眼神,南曼依旧坐上了去沪城的小火车,她要在那里转车回家。

童教授其实不打算放南曼回去,毕竟这她已经在家待了很久,提前一个多月放暑假的人,不应该在他给假期的范围内,但人南曼脸皮厚,压根就不知道“自觉”是什么,所以师兄负责订票统计时她就报了回老家的地址。

童教授知道时票已经订完,他想到自己回京城也还有一摊子事处理可能顾不上给她安排课时,最终还是放了小徒弟一马。

高高兴兴坐上火车后,南曼第一件事儿就是先去把玉米和小麦收了,四亩小麦和六亩玉米成熟的消息系统已经叮叮当当提醒她好几次。

但因为这几天实在研究所进进出出好多身份敏感的人,南曼下意识就谨慎起来,虽然知道没人会在意她一个小角色,可还是一直忍着没怎么进农场,哪怕进去也是喂完猪就立刻出来,现在上了火车她可以放心“补觉”了。

2206kg小麦,6600kg小麦入手,南曼表示心情美滋滋!

十分豪爽的把刚收上来的粮食一点不留全部出售后,这么多玉米她脱粒没时间弄,弄出来也晒不过来。

干脆直接价格便宜点卖出,系统给的价格她算过,也不算太吃亏,毕竟刚收的粮食中水分没耗损,这种问题估摸着以后会随着农场种植规模扩大而更增多,她不能什么都和系统斤斤计较。

等她农场以后升级到高等机械化,有那种可以同时脱粒外加可以烘干的机器就好了。

积分拿到手后,给自己增加了二十天生命值,然后又立刻又解锁了十亩地,她计划着这四天路程就将十亩小麦、十亩玉米的种植全都安排上!

现在她南曼也是坐拥三十亩土地,十只肥猪的小地主婆了哇。

嗯,不对,是农民同志,稍微富裕的农民同志!

想到这里南曼似乎觉得自己还遗忘了什么,看着面板作思考状。

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二十七组配件已经得到了十六组,虽然剩余时间只有12天看着有些急迫。

但系统最近隔三差五给任务,就怕她完不成挂掉,所以估摸着还是可以在60天大限到来之前完成的。

最近因为要茍着所以没发豆芽,所以也不用担心豆芽没卖出去坏了。

猪喂的也挺好,饲料都消耗得飞快。

没毛病啊?

到底是忘了什么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