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成亡国公主后 > 第一百二十六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1/2)

目录

第一百二十六章

年后二月将由礼部主持会试,也就是春闱。

这是梁萤登基后的第一场科考,她无比重视,期盼着能有女子靠本事在男人的专场里拼杀出一条血路来。

同一时期也有武举制,是赵雉选拔武将的渠道。

武举自然没有科考那么备受关注,大多数是通过举荐层层筛选得用,如今也跟科考那样有了一套完善的选拔机制,算是给底下平民一条上升的通道。

一月下旬时京中聚集了不少考生,与以前不同的是客栈里住了不少女性学子。

韩二娘为着这一盛况特地去看过。

她和韩大娘结伴而行,乘坐马车去凑热闹。

以前客栈里哪有什么年轻女性,现在忽然多了起来,有客栈的考生男女组团打起了擂台,磨嘴皮子争执得厉害。

现场围观的人们纷纷起哄,对前来参加会试的女人们不屑。

武安早就料到了会试会引起性别对立,特地提醒梁萤,下头派了不少官兵巡逻京中的治安,就怕引发纠纷生出事端来。

这是大周女性第一次走出家门,在科举这个公平公正的竞技场上与男性争抢立足之地。

韩二娘姐妹俩是第一批受益人,对前来参加的女郎们充满着关切的善意。其中有位女郎家底殷实,家中是乡绅背景,她的兄长前来参加会试,她也一并前来应考。

要知道科举制可比现代社会的高考困难得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女郎能得到应考名额实在难得,可见是有几分真本事的。

当初韩二娘姐妹俩能在京中立足,全靠梁萤提拔,哪里经历过科举层层选拔,如今让她俩去考,还不一定能爬上来。

二人同那女郎聊起今年的会试,焦三娘说道:“今年京中委实热闹,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形,客栈里许多女郎结伴而行,皆是为会试而来,只怕史书也得记上一笔了。”

韩二娘笑道:“那可不,此等盛况,当该记一笔。”又道,“为着今年的会试,女王陛下特地把乡试改成两年一考,就想看看到底有多少女郎能爬上来,咱们可不能丢她的脸。”

焦三娘:“就算今年中进士的没几人,也开了个好头,至少有女郎敢出头来。”

韩大娘抿嘴笑道:“确实如此,只要开了头,以后自然有更多的女郎走科举这条路。”

许是同性间的亲昵,焦三娘就此次的盛会同她们热议。

她是杜阳人,去年就动身跟随兄长前往京城,他们家底丰厚,沿途游山玩水,住的地方也好,比多数学子要舒坦得多。

相对而言,前来进京赶考的人们大多数都是颇有家底的群体,因为时代因素,能供养出读书人的家庭少之又少。

在韩二娘她们观热闹时,谭三娘去年外出归来,同梁萤汇报目前允州那边的情况。

去年梁萤下达政令把允州规划为未来的棉纺织产业基地,现在那边有三个县十六个村签订了种植棉花的契约。

但凡愿意种植棉花的农户皆免除该年赋税,收购棉花的商户与其签订了收购协议,由衙门专人指导农户种植。

不仅如此,棉花种子还是衙门免费发放的。

谭三娘把她在当地了解到的情形细细说了一番,梁萤很满意底下的执行力度,说道:“只要衙门带了头,棉纺织业就有机会做起来。”

谭三娘吐槽道:“那贾家当真是个老狐貍,他家做官盐不了解纺织这块,便入了孙氏作坊的股,只投钱银进去,坐等着分红呢。”

梁萤笑了笑,轻轻抚掌道:“当初我引着他做官盐,让他家带商货,而后又修建集市商铺,哪样没赚钱?

“现在大力发展棉纺业,他早就嗅到了机会,想来程家也会找合适的商户入股分一杯羹的。”

谭三娘点头,“还真有。”顿了顿,“目前允州那边有两家商户在做,永庆孙氏和东州秦氏,他们已经在当地筹办纺织作坊了,借着当地衙门扶持商贾的政策弄了挺大的场子。”

梁萤欣慰道:“只要有人起了头,以后总会有更多的人掺和进来。

“棉纺业最适宜妇人做工,就跟养蚕那般便利,一旦他们把作坊开办起来,定会雇佣大量的妇人纺织,也能让当地的人们多一份收入,只要作坊能维持下去,商税也是一笔不小的进账。”

谭三娘:“陛下说得极是,那边适合栽种白叠子。”顿了顿,“我还看过当地的种子培育,司农寺有在认真做这块,他们除了农作物培植外,菜蔬也有,五花八门。”

梁萤颇觉欣喜,好奇问:“种子贵不贵?”

谭三娘:“贵,不过农户也愿意买,毕竟是公家培育出来的种粮,可信度高,若是种出来不行,公家还得赔钱呢。”

梁萤:“那就好,有衙门给兜底,多少都放心些。”

谭三娘道:“农户去买种粮的时候司农寺的商铺会做详细登记,且还会给农户一份票据,排除天灾人祸,若是种出来的粮跟预期不符,是要赔付的。

“我特地问过商铺,销得挺好,也看过那些种粮,颗粒饱满,这应也是州府里的那些老儿都在全力配合保住老百姓碗里有粮。”

听到这里,梁萤颇觉感慨。

当初他们一帮人打下梁州和青州后,便拉快进度不停拿下九州,打下来容易,治理才是最艰难的。

好在是有顾老儿这些人留在各州,明明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跟小伙子一样满身热血。

他们的前半生在混沌中度过,而今快要入土了才一吐夙愿,用苍老的双手和盼着天下太平的执着把这个新兴的王朝重新托举起来。

土地下放保住了农民的饭碗,商户扶持刺激了地方经济,法治宣传奠定了世道清明,免费教育给无数家庭带来了上升期望。

农村包围城市奠定了地方上的执行力度,哪怕梁萤高坐庙堂,只要政令下达,他们那帮老伙伴就知道该怎么去执行。

当时梁萤还觉得魏老儿他们不愿意入京是知道有一堆烂摊子,现在仔细想来,他们留在各州,也是为了守住地方上的安稳。

只要地方安稳,中央的朝廷才坐得稳,若不然这短短的两三年,大周的日子是不会这么快就从战乱中恢复生机的。

这是魏老儿他们在官场上厮杀数十年才悟明白的道理,也宁愿在地方上度过余生,不想再过以前勾心斗角的日子。

谭三娘提起进京来看到的士子盛况,梁萤很是得意。

这可是混战多年来的第一场科考,以前虽然也有科举制,但多数都是走关系举荐,形同虚设。而今天下太平,以后扩张还会用到更多的人才,国家需要筹备大量人员使用。

谭三娘欢喜道:“待春闱后,朝廷定会增添些许女郎做官,哪怕就只有一两个呢,也是不小的进步。”

梁萤笑盈盈道:“那可不,只要有人敢来考科举,我就敢把她们扶持起来。”又道,“今年没人,明年后年总会有人。”

那时她说话的语气里带着笃定,只要给底下人提供良好的土壤,自然会有人尝试着走出来。

国子学里也有二十六名女子参加科考,她们的家底自然比多数人殷实得多,要么是世家女,要么就是官二代。

武安对这些女郎寄予厚望,盼着她们能从考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哪怕倚靠家族背景呢,至少为以后的千千万万女郎们开辟出了一条生路。

春闱有三场考试,第一场是在二月初九,每隔三日一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