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镇国神柱(2/2)
国师的声音在宁景耳边响起,:“此乃镇国运神柱,是本座用百多年来收集的三色乾坤柱气机、姜朝历代皇帝一抔陵土以及九州之石所锻造,埋在国之四角,可镇压一国之气运,减弱灾劫,庇护一国百姓安危。”
“这样的柱子有四根,这是其中之一,为今之计,便是要寻一个合适人选将柱子亲手埋入国之四角,而这个人选非宁帝师莫属。”
宁景看着这根石柱,莫名联想到了华夏的一个传说,说是华夏有九鼎,镇压华夏之气运,得九鼎者可得天下。
得不得天下宁景不知道,但是此时此刻他莫名觉得也许华夏真的有九鼎,如这镇国运神柱一般,护佑着华夏。
国师继续道:“这场灾劫,姜朝三万万子民死伤无数,本座曾试图营救,但也于事无补,只有宁帝师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然而要宁帝师一个个去救显然无法做到,但若由帝师亲手将这四柱埋下,便是以你之能力与姜朝气运勾连,受此气运庇护者皆可受帝师之影响,截断命运牵扯,这是给众生一次改变的机会。”
既定的命运里,姜朝丧生者足有八成,指望宁景能挨个去拯救是不可能的,国师也没有奢望过。
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是给那些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论是他们传授天灾求生知识,建造各种防灾设施,颁布政策,都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
而他们也把自己能做的事都做了,这次埋下神柱,就是最后一步,至于能活下多少人,则要看个人的造化。
宁景也明白国师的意思,他拱手一礼,道:“在下明白了。”
还有八个月,他将走遍九州,环绕姜朝一圈,寻到国之四角,将神柱埋下,之后便是迎接三色乾坤柱倒塌,天灾汹涌来袭。
拜别国师后,宁景回了帝师府中,没多久就衡王就问讯过来拜见,两人商谈了许久。
去年宁景就从衡王这里得到第一批水泥,只是那时候制出的产量不高,只能分一些给宁景先用上,别的地方还都没有。
如今,水泥已经找到了量产的方法,虽说还不能普及到每家每户都能用上,但也足够他们开始建设。
衡王目前就在考虑应该把水泥先用在哪个方面,京中不少贵族知道他手里有这么个东西后,不少人都来向他讨要购买,然后运回家建房子。
现在京中各户人家都以有一座水泥房子为荣,互相攀比。
而水泥房子也确实结实,衡王思及中西州地震之事,有意将水泥运去此地用来房子。
但宁景却是摇摇头,倒不是觉得运去中西州建房子不妥,而是他们明知道中西州即将有大地震发生,现在去建,这水泥房也没有那么结实,能在地震中不倒。
现在去建,实在划不来,不如等灾后再建。
衡王一想也是这个理,便问宁景,这水泥先用在何处为好。
而宁景只说了两个字,“修路。”
就他在姜朝生活了有快四年而言,别的都能忍受,就是对交通十分不满,他是个现代华夏人,享受过一天连跨几省,甚至几国的便利交通,行驶过平坦的马路,但是在姜朝,他现在住在玉周城,想回一次老家和安村都要一天时间。
这其中除了交通工具是马车,不能和汽车相提并论外,便是路极其难走,便是官道,除了临近城市,有驿站的地方铺的大石板,其他多是黄土夯实,一道下雨天就更加泥泞难走。
而且官道也是弯弯绕绕,需要走不少不必要的路。
现在有了水泥,第一件事何不把路先修起来,一旦交通便利了,各地来往方便快捷,经济和国家才能高速发展起来。
衡王听了宁景的意见,沉思了一会儿,点点头,道:“确实如此,若是路方便了,日后各地消息均能尽快传至京中,陛下对各地的管控才能更加及时,便是日后外族入侵,我等派遣兵马,也能快速到达战场,运输起粮食来也方便。”
虽然他思考的方向和宁景不一样,但毫无疑问,只要路修建起来,那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宁景不由想到江先生,等日后交通便易了,如江先生这样远在他乡的人,也能时时归乡一次,和父母家人团聚。
敲定下了水泥的用处,两人又闲谈了几句,才送衡王离去。
之后两天,宁景又去拜见了幼帝慕扶光,和后者详细说了一下南三州的事宜和安排,又和他分析了一下目前东西南北四方州城的建设安排,以及提出他认为的可以改进的地方。
慕扶光虽然年纪幼,但一门心思扑在国事上面,未满十岁,却不像其他孩童那般玩心重,似乎他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要成为一国君主。
而他,也在努力向一代明君的方向坚定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