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不当反派去说书[穿书] > 第268章 地质勘录

第268章 地质勘录(2/2)

目录

宁景眼眸平静,轻轻吐出一句话,“禀明圣上,请军平匪。”

……

石观城中建立起一间佑安堂,里面收留了许多无父无母的孤儿,慕扶光正坐在一个木桩上,旁边围满了小孩,听着他讲故事。

他讲的正是宁景给他讲的那些华夏故事,从寓言讲到历史,之后又被小孩缠着问他京城的事。

他们都知道慕扶光来自京城,而京城二字对于他们这些孩子来说,那就是神仙地方,实在好奇那地方有什么,生活在哪里的人会做什么。

慕扶光在一众小孩里,稳重的像个小大人,没有因为孩子们叽叽喳喳而不耐,只是有些苦恼于怎么和他们描述京城的模样。

“你们京城里的人是不是都种金稻子,然后结金豆子?我娘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娘说京城里的人都种金豆子,能每天吃大肉包子,吃冰糖葫芦。”一个小女孩撑着下巴,瘦骨嶙峋的小脸上,一双大眼睛羡慕的看着慕扶光。

慕扶光有些哑然,他想说京城里的人不种地,那些食物都是做好了端过来的,但是他张了张嘴,又闭上,点了点头,微微笑了一下。

小女孩见此,顿时开心的欢呼一声,和旁边的小孩分说着这个新奇消息。

慕扶光垂下眸子,手指无意识的在衣服上划着,直到有人喊他,柳静秋来接他回去吃饭了。

在小孩们羡慕的眼神里,慕扶光走到柳静秋身旁,随人回去,这些小孩不知道二人是什么关系,只把柳静秋当作了慕扶光的母父,看慕扶光每日被柳静秋送来,又按时接回去,都是羡慕不已,等着什么时候自己的家人也能来接自己。

柳静秋看着慕扶光有些沉闷,知其是有了心事。

说实话,虽然不知对方是何身份,然而相处这段时间,再加上自己的眼力,柳静秋自然知道慕扶光身份绝不简单。

宁景虽然没有告诉他慕扶光的身份,但看宁景对慕扶光的重视态度,而且在京城那段时间,宁景日日去东宫给太子说书,结合他听到的太子的一些消息,柳静秋就觉得自己猜到了什么。

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来什么,宁景不告诉他,想也是不希望他因此太紧张拘束,而且太子低调出行,这种事自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他不知道,才是对他好。

柳静秋想了想,道:“小郎何故愁容,可是遇上什么事了?”

慕扶光擡头看他,犹豫了一下,将刚刚小女孩的话告诉了柳静秋。

柳静秋闻后,笑了一下,道:“村中人一辈子与土地为伴,他们想的也都是种地和稻子,民以食为天,要是能有一场好丰收,村民们便能欢欣许久,不用再忧心秋冬无粮,能安稳过个好年,若是收获的是金豆子,那可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慕扶光若有所思,就在快要走到县令府门口时,他忽而道:“要是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能种粮食,能有一场丰收,是不是就不会背井离乡,不会落草为寇?”

“要是没有旱灾,这里是不是就能如京城那般,繁花似锦吧?”

柳静秋看着灰蒙蒙的天,黄沙在地上扬起,缓缓笑道:“会有那么一天的,所有人都在努力,灾难会过去,丰收会到来。”

晚上,柳静秋将慕扶光的话转述给了宁景,此时宁景正伏案疾书,不时从自己记录的那一沓纸中翻阅着什么,旁边还堆了许多书籍。

他闻言,笑道:“人力可胜天,夫郎,你信不信,十年之后,这里会是一片鱼米之乡,山明水秀之地。”

柳静秋笑了笑,他从来不怀疑宁景说的话。

夜色渐深,柳静秋已经睡去,他白天也并不空闲,城中处处缺人,他虽然是宁景这位执殿仙师的夫郎,但也没有自矜着身份,去帮忙施粥,给人分配住处,调解纠纷,哪里缺一把手他就过去搭把手。

宁景停下笔,桌上的蜡烛已燃至了末尾,火光摇曳了一下,纸上的字迹晦暗一瞬,又清晰起来。

这些,就是他这段时间的成果。

——北地地质勘录。

上面记载了北地的地势特点,气候变化,水域分布,人口分布,农作物种类,种植方式等等。

这些都是宁景这近一个月来,每到一处地方,就亲眼去看,去观察,去询问当地农户记录下来的,再加上他各处查找、对比资料,整合一处,才总结出这样一本地质。

他敢说,姜朝目前,没有哪本书比他这本,记载的北地地质更详细全面。

而他整合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对症下药,根治北地之旱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