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北地之状(1/2)
第254章 北地之状
姜朝北地有二州, 分为北漠州,北阳州。
这二州之外连接的是一片大漠,杳无人迹, 其中北漠州更是三面被大漠包围,经年雨水贫瘠,几乎年年有干旱发生,太子少傅段誉林所言发生旱情的二城,就是北漠州的石观城与焦砂城。
段少傅道:“此二城年年干旱, 凡是能搬离的百姓都已是远去他城,然而安土重迁, 依旧还有十万众百姓在此二城中艰苦求存。”
场中另一位大人似乎颇有气性, 自宁景刚刚进来时,就发现这人面色不善,像是谁得罪了他, 这会儿听他语气冲冲的道:“今儿早朝, 便就议过此事,凡是明眼之辈, 心怀百姓之人,都应知晓北漠等地若是再不去管,那风沙迟早覆盖了此地去, 可程老儿等人, 安于京中风调雨顺, 不知外间民生艰苦,便是我等提起的薄赋税, 广蓄积之策也给驳回, 言说不过区区二城之事, 不值一提, 等天一落雨,什么灾情都可迎刃而解,往年便都是如此。”
“可恨,偏偏陛下就是听取彼辈之谗言,不将二城旱情当作一回事,下朝之后具与我等不见,听说,又去了前儿新宠幸的喻美人那处了!”
段少傅轻轻一叹道:“实则,除了此二城,整个北漠州都已陷入旱情之中,降水一年少过一年,其他城镇迟早也会如这二城一般。”
那位大人道:“早闻司天监之监正曾言,一地若干旱发作,日后旱情更易频发,若不能根治,便只能行迁民之举,可是十万民众,又能往何处迁去,其他地界土地亦是有限,要是大举迁移过去,必然引发混乱,可若放任不管,那也是十万百姓啊。”
两人一人一句言说着北地旱情,殿中气氛沉默低闷,慕扶光垂眸不语,嘴唇轻轻抿起。
宁景并没有插话其中,他此时毕竟是个没有身份的说书先生,虽然国师与他言说了那么许多,还欲把拯救姜朝的重担交付于他,但事情要一步步来,目前他要做的事,就是保住太子,并且让太子主动拜他为师。
不过,听着这二位所说的话,宁景也意识到,北方的旱灾果然是开始了。
旱灾于水涝地震不同,后面两者发作时突然而猛烈,但时间也短,旱灾不一样,它是逐年累积,一年比一年严重,直到将一片山清水秀之地变成山河枯朽,不毛之地。
宁景曾经就想过这个问题,书中曾说,三年后柳和宜听闻北地旱灾死了许多人,发生□□,数之不清的流民南下求生。
这样严重的旱灾,定不是一蹴而就,现在一看,果然是如此,距离三色乾坤柱倒塌还有三年,但天灾已经开始孕育其威力了。
而眼前这二人,显然是料到了这一点,提议让当今圣上提前预防此事,只是看样子,圣上并未听取,朝堂之上也不安宁,无奈之下,他们就寻到了太子这处。
至于为什么寻太子,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国师。
段少傅看着慕扶光稚嫩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若不是真的无法,他们也不会寻到太子身上,慕扶光今年不过七岁,自小身体羸弱,也就近些时日才见好一些,本应该多多安静调养,现在却要被他们找上门,帮忙解决朝政之事。
他看向对面宁景,知这人就是近日来陪在太子身边的那个说书先生,看太子对其的态度,倒是颇为尊敬。
段少傅笑道:“这位便就是景先生了吧,有景先生作陪太子,殿下的气色都好了些许,辛苦景先生费心照看了。”
段少傅与其他人不同,不觉得太子沉迷于话本就是玩物丧志,话本说到底也是一种书籍,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而且这位景先生的话本他也看过,就如那个《华夏寓言十则》,故事浅显易懂,但发人深省,他对其给太子讲故事的水准还是挺放心的。
宁景闻言,擡手一礼,笑道:“能陪侍太子左右是在下之幸,当不得辛苦二字。”
慕扶光这时却是看向宁景,道:“先生,可知华夏之地可曾遇到过北漠州这般境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宁景微微一愣,没成料想太子直接把问题抛给了自己,段少傅二人也是如此,都是向宁景看来。
他们也听闻过那神秘的华夏之事,也想听听看,华夏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如何解决的,或许还能借鉴一二。
宁景略略一忖度,道:“自然是有的,华夏历史五千载,发生旱灾不计其数,与北地相似之状况也是有的,至于解决之法……”
他眼眸一擡,道:“不知殿下是想知道,暂时解决之法,还是根治之法。”
“嗯?”慕扶光微怔,道:“此二者有何区别,还请先生解惑。”
段少傅二人也是起了兴致,都静声听宁景言说。
宁景道:“暂时解决之法,自然就是朝廷派人前去赈灾,无论如何,二城百姓陷于旱情之中,若老天爷一天不下雨,难道就要他们一天天挨下去不成,无水无粮人只能活三日,要是朝廷不管,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