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东宫厨娘投喂崽崽日常 > 梁劲松·坚劲如松

梁劲松·坚劲如松(1/2)

目录

梁劲松·坚劲如松

梁劲松从来也没想过,自己居然会突然对建筑感兴趣。

第一次发现这件事的时候,他十三岁,家里有一间房子要修葺,于是他追着工人问东问西,好奇屋子是如何建造的。

而使他坚定要做营造学者的原因,则是他十六岁那年,他的老家地震了。

梁家的故乡,一直以来都是地震频发区,但是这一年格外严重,死伤无数,就连梁家这样的大家族,住着当地最稳固的房子,也发生了伤亡。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力的确是太渺小了。

几乎难以准确预见的地震来临时,到处都是惊慌失措的人影。

人们高呼着“地动了地动了”,同时还要抓上家里哭闹的小孩,熟练地跑向开阔的地方,根本来不及收拾家财,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屋楼宇变形,而后轰然坍塌。

梁劲松这一年从东宫学堂毕业,本来还没想好自己应该做什么,便回到祖籍探亲,结果亲历了这次地震,目睹无数人失去生命,流离失所,当即心底就产生了一个念头——他要造出最坚固的房子。

那些一夜之间失去一切的人,每一声颤抖的痛哭,都让人心如刀割。

梁劲松这辈子都忘不掉那些面孔与那些哭声。

几个月后,当地人的家园正在一点一点重建,而梁家人也彻底下定决心,离开故居,迁入青雀道的雀州,重新开始,慢慢适应雀州的生意场,经营起梁家原本的生意。

而这时,梁劲松也回到了京城。

打定主意以后,他请父亲帮忙找了最好的营造学者,潜心跟着学者学习。

他有在东宫学堂学习物理的基础,动手能力尚可,因此很快就得到了学者的夸赞。

这位营造学者六十多岁,头发花白,名为吕如钟。

吕如钟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大小弟子共计八名,梁劲松是最小的那个。

同门的师兄师姐都很照顾他,偶尔吕如钟有什么大活计,也会带着徒弟们一起参与,可谓是师门上下,团结一心。

在吕如钟这儿学习了大半年以后,梁劲松掌握了各种榫卯的连接方式,也亲手做过些许模型,但是这距离做出大房子还远得很,至于设计出更加坚固的房子,那就更遥远了。

忽然有一天,师门里又来了一位新成员。

“这位是唐礼青,便是你们的小师妹了。”吕如钟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娘子,介绍给前面的八个徒弟。

梁劲松看见唐礼涵的第一眼,他就呆住了。

不是因为唐礼涵的美貌与气质,而是这张脸,他曾经见过。

去年故乡地震的时候,梁家的邻居大多都受了伤,梁劲松也曾帮过那家人的忙,唐礼青便是那家的娘子。

果然,唐礼青还记得他,她一一拜见了师兄师姐们,主动来找梁劲松说话。

二人相谈甚欢,他很快便知晓,原来她也是希望给故乡人民一个更安全的居所,才进京求学。

唐家不像梁家,在京中没有官员倚靠,是纯正的商户,家底虽然厚实,可是生意扎根太深,不可能离开故土。

可是即便没有唐家人离不开的原因在,唐礼青也想学习营造法,解决一方百姓之难。

作为唐家最机灵的小辈,她此次来京,承担了许多人的希望。

两个同样志比天高的年轻人,在吕如钟这里苦学多年。

但事实证明,有些东西学会容易,创新却难。

在梁劲松和唐礼青的不断实验下,他们已经可以确信,想让房子能抵抗住地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就是建筑材料——

传统的木头是很重很硬的,如果换成柔韧性更强的一些植物,搭建成外墙以后,再用结实的草混着黄泥,将墙填实。

这样,地震来临时,更轻、更柔软的墙壁内里,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地震横波的左右摇晃给摇倒,并且质量更小的墙壁倒塌后,对于营救受灾百姓来说也更容易。

其次就是建筑结构——

使用较多的斗拱,可以有效地避免房屋主梁倒塌。

抗震建筑想要做到一点儿也不损坏,那的确太难了,但是如果能让房屋的框架不倒,就可以减小很多危险了。

斗拱之外,还有榫卯。

榫卯的连接是非常坚固的,它的咬合并非两块板子的拼接,而是建筑的每一个部分相互影响,强度非常大,想要破坏榫卯,是很困难的。

另外还有最关键的就是地基——

地基足够扎实,足够深,并且选在合适的土地之上,才可以让房子牢固。

大家都知道,种过地的地方,就很难再盖房子了,因为杂草的生命里是很顽强的,任何一点机会,它都会向上生长,从而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给房屋留下隐患。

想要在曾经有过茂盛植物的地方挖好地基,便要将土壤彻底清理,尽管很辛苦,但这是必须的。

道理都懂,剩下的便是实操了。

梁劲松和唐礼青做出几个满意的模型之后,辞别了吕如钟,回到了故乡。

上次的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六年,百姓已经渐渐恢复了原本的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