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归(1/2)
北归
宋淮舟夫妇再回到京都已经是半年后了,离开金陵后,他们先后去过润州、广陵、姑苏、海陵等地,后来更是一路南下,去了杭州、湖州、几乎要走到了岭南。
若不是沈清欢在旅途中被诊出怀了身孕,他们一时半刻恐怕还不会回去。但子嗣之事关系重大,沈清欢又是头一回有孕,宋淮舟珍之重之,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从湖州坐船经过太湖来到了姑苏,又辗转马车赶到广陵,稍作停歇后便坐上了回京的船,在水上行了月余。这段时间刚好赶上沈清欢害喜孕吐,本就消瘦的她饱受颠婆害喜之苦,下船后虚脱地要人搀扶才能勉强行走。
回到将军府后,她就病倒了。宋淮舟递了牌子进宫,请了太医院的院正来为她诊治,老太医诊了脉后,开了个安胎的方子,嘱咐她卧床休养两个月。
沈恪第一时间就来到了将军府,一别经年,经历了永定侯府败落之事后,沈恪已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少年。如今的永定侯府早已摘了牌匾,改为沈府,沈瑭带着妻子儿女住在府中。
沈府辉煌不再,沈瑭虽然还在工部任职,却再也没有升职的希望。工部是个清水衙门,他的俸禄本就不多,全靠柳氏用嫁妆支撑着府上的开支用度。
半年前不堪重负的柳氏就裁剪了府中的人手和用度,除了卖了死契的奴仆,其余的都遣了出去。如今的沈府与一般的官员府邸无甚区别,再没有往日的荣光。
沈恪也像是瞬间成长了起来,少了戾气,也越发沉着稳重了起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经历了战争和家族没落的沈恪,身上少了少年意气,多了一份振兴家族的责任感。
大房没了,从今往后,他这个二房嫡子必须要扛起光耀门楣的责任来。这半年来春明街上的沈家落魄了,一街之隔的玉华街上定国将军府沈家门庭若市。
沈璎和沈怀父子煊赫一时,隐隐成为帝王身边的第一人。沈瑭和沈璎本是堂兄弟,然而两家却并无来往。沈恪很是要强,更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去攀附沈怀。
沈清欢看着弟弟坚毅的眼神,心中感慨万千。一朝宫变,永定侯府成了权力更叠下的牺牲品。而她最放心不下的弟弟却突然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书生意气的少年了。
沈恪离开将军府后就回了书院,去岁宋煜登基后为了安抚天下士子,加开了恩科,沈恪在会试中名列前茅,得了举人身份。十五岁就中了举人,在整个大齐国都不多见。
眼下离三月的春闱不远,可苏大儒却劝说沈恪等两年再下场,务必能在殿试中取得一鸣惊人。沈恪有意通过科举入仕,自然也同意了苏大儒的提议。
若不能名列一甲,入不了翰林院,将来也就进不了内阁,又谈什么光宗耀祖?所以即便中了举,他也依旧勤勤恳恳地读书,不敢有丝毫懈怠。
宋淮舟很快就被召入了宫中。宋煜称帝后,一直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开创了大齐的盛世,后世称他为明帝。
皇室子嗣凋敝,宣帝这一脉只剩下了明帝和远在潮州的成王。宣帝的兄弟中,宁王那一脉也只剩下了一个被送去西北的宋骏,安王这一脉只有宋淮声和宋淮舟兄弟俩。
明帝有意提拔自家弟兄,登基后便将宋淮声安排进了户部,如今的户部尚书是容老将军之孙容安夷。容安夷是当年的探花,又素来精通算术,在他的打理下,国库的资财翻了一番。
宋淮舟很快也回到了朝廷,继续做他的辅国将军。他不在的大半年里,朝廷上下一派祥和,江宴领兵配合容老将军和张将军再一次将北凉军队击退,立下了不小的战功。
但明帝是靠着沈章祖孙三人的拥护才坐上了帝位,心里对沈家既有感激又有忌惮。而暗中为他和沈章牵线搭桥的宋淮舟则更受他信赖。一则同为宋家子孙,宋淮舟不但功勋卓越,还没有半分对皇权的觊觎之心,让他能够放心提拔使用。
二则宋淮舟为了一个女子,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甘愿辞官南下千里寻妻,这样沉湎于儿女私情的人又岂会有不臣之心。
明帝乐于见到这样的宋淮舟,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忠诚。宫里的赏赐一波又一波地擡进了将军府,沈清欢坐稳胎后,明帝所娶的皇后沈妙容还将她宣进了皇宫。
沈妙容是忠毅将军沈璎的嫡幼女,刚及笈就被明帝求娶了。为了让两家的关系更加紧密,求娶沈妙容是明帝不得不做的决定。
沈璎育有一子二女,长女早年嫁给了营中一位得力的副将,幼女原本也要嫁到军中的,可明帝称帝后不久就登门求亲,沈璎与父亲沈章商议过后,为了彰显忠诚,不得不同意将女儿送入宫中为后。
算起来,年方二八的沈妙容还要叫沈清欢一声堂姐。沈妙容容貌清丽,面庞青涩却带着几许皇后的威严。满头珠翠,一身华服,看着极为端庄,只眼神里偶尔流露出一丝少女的娇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