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章(2/2)
殿内气氛一时凝滞,二人相对无言。
片刻,萧云起轻笑一声,“陛下想听什么?”
“朕想知道,你到底查到了什么?”
这话稍显严厉,萧云起沉默一瞬,垂下的眼眸中光芒闪烁。
“陛下可还记得年后奉命前去巡盐的华翰林?”
圣人愣了一下,想了起来,“你是说华长安?”
“正是。”
年后,圣人要派人前去沿海各州巡盐,为了这个肥差,朝中两派争得不可开交,然而这差事最后兜兜转转,竟是落在了华长安的头上。
华长安入仕没几年,旨在翰林院任修撰,本来这事不该轮到他,但世家出身,翰林学士,圣人面前的红人这些头衔的加持,却让他在得到这个差事之后,并没有招来过多的质疑。
临行之前,圣人派了一队禁军给他,由禁军副指挥使裴端亲自率领,行保卫护送之职。
正月末,一行人收拾妥当,如约出发,首先去的便是廊州。
萧云起擡眸,“陛下可曾收到过他递来的折子?”
圣人拧眉想了想,看向站在身后的冯英,“可有他递来的折子?”
冯英立马奔去圣人的书案前翻找,却没有找到。
圣人看他摇头,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萧云起说道:“廊州距京城并不远,从州府贺阳递信到京城,最多三天也该送到了。可是华翰林已经走了两个月了,即便算上巡盐的时日,也不该一点消息都没有。”
圣人沉了口气,“确实,若巡盐顺利,他该第一时间向朕汇报,若遇到问题,他也该递信给朕说明情况,可如今却是什么消息都没有。”
萧云起顿了顿,从怀中取出一封信,“这是前几日臣收到的,这封信没有走官驿,送信人是臣给他送去的两名府兵。”
圣人惊讶,赶忙拿了过来。
信封上什么都没有,但封口处的火印完好无损,看来这封信是写给圣人的,萧云起并没有看过。
华长安写得一手好字,圣人也看过,所以一见这信,他就知道是出自华长安之手。
信中开头寥寥几句汇报了巡盐的结果,而后笔锋一转,讲述了一件令圣人万分震惊的事情。
巡盐结束之后,华长安本来准备收拾行囊赶赴下一个目的地,然而就在他快要出城的时候,却涌出许多百姓拦住了他的去路。
他本以为是巡盐之事有什么没有办妥的地方,引来了百姓的不满,但下去一看,却发现当先的竟是十几个头戴抹额的士兵。
他认得那是东海水师的装束,所以才更加疑惑。
见他下了马车,那些拦路的百姓,无论老人小孩,竟齐齐跪了下去,为首那名士兵向他诉说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些百姓都是军属,家里男子从了军,剩下的老幼妇孺难以种田养家,一家老小都指着那点军饷过日子。可从去年十一月开始,东海水师却没有发过半分钱,许多人家里都已经断了粮。
那些士兵最初去问,军中只说朝廷的军饷还没送到,让等着,然而这一等就等了四个月。
直到他们觉得此事不对劲,悄悄去查探,才发现朝廷早就把军饷送来了,是有人贪了这笔钱。
那些百姓知道华长安是京城来的钦差,所以都跪着求华长安替他们做主,但华长安自己心里清楚,这件事不是他能管的。
写到这里,华长安向圣人请罪,因为他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百姓失去希望,继续受苦,所以他决定帮他们查清楚。
他没有权力,所以在查案的过程中处处受制,但好在有那些百姓和士兵的帮忙,民间甚嚣尘上的舆论给了他查案的便利。
他一步步查下去,最终发现挪用军饷、贪墨朝廷银两的,是东海水师的将领洪继业。
去年十月,洪继业的儿子因欠赌债,被赌坊中人绑架。洪继业为了救儿子出来,挪用了一部分军饷。
本来洪继业想着借下一次募兵的由头,向朝廷多报一些名额,到时也就能多拨一些军饷下来,他就可以将这个窟窿填上,然而这批军饷却迟迟没有到达,以至于眼下士气涣散,军心不稳。
证据确凿,洪继业没有反抗,将一切都招认了。
华长安将他抓了起来,并将此事写作折子送往京城。从贺阳到京城快马只需要两天,但他却迟迟未曾受到京城的指令,所以他猜测,那些送出去的折子是被人截下了。
意识到这点之后,他将所有禁军都调去保护洪继业和那些证据,而后向外散布消息,说他决定于三日后押送洪继业回京,如此大张旗鼓,想必对方也会有所忌惮,不敢再贸然出手,但他还是不放心,所以才写了这封密信,请求圣人派兵前去接应。
看完信,圣人脸色愈发不好。
华长安的为人他心里清楚,绝不会因一己之私而去冤枉他人,而且他向来沉稳可靠,若非真的无计可施,他不会如此焦急。
“洪继业……”圣人沉吟,“好一个洪继业,彭老将军生前极力向朕推举他,朕也是看他老实忠厚,才在彭老将军逝世后将他提拔为东海水师的元帅,可没想到他竟然也是如此不辨是非之人。”
“陛下息怒。”萧云起道,“眼下最要紧的,是派人前去接应华翰林,算算日子,他们应该也快离开廊州境内了。”
圣人点了点头,沉默片刻后忽而看向萧云起,“你觉得,应该派谁前去接应?”
萧云起沉默片刻,擡头迎上圣人的目光。
“臣以为,宁远侯的庆阳军,最为合适。”